•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童年受過侵犯,不一定留下心理問題

    導語:兒童時期遭受過性虐待,可以嚴重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但不是每個受過性侵犯的孩子長大后都會有問題。

    “我實際上根本不是科學家,不是觀察者,不是實驗者,不是思想家。我在本性上什么都不是,只是一個征服者——你也可以說成冒險者——有著這種人全部好奇、無畏與堅韌的性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三分之一遭受性侵犯的兒童沒留下任何癥狀,僅少數人日后出現嚴重問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備受主流心理學排擠,相應的心理治療被指偽科學療法。

    童年受過侵犯 不一定留下心理問題

    在很多人的眼中,弗洛伊德儼然是心理學的化身。這位“精神分析之父”喜歡把心理問題歸結到幼年的遭遇,認為不堪回首的記憶被壓到潛意識,日后跑出來作亂,所以一定要分析出來。

    然而,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缺乏科學證據支持,與神經記憶的研究格格不入。事實上,童年遭受過侵犯,大多數人長大后沒有心理問題;有心理問題者,非要在潛意識里挖掘小時候的遭遇,反而制造出虛假的“回憶”。

    在中國,以精神分析為導向的療法占據了市場的主流,這種治療耗時耗錢,卻不一定有效。在美國的心理治療市場中,精神分析已節節敗退,盡管弗洛伊德在心理學以外的人文學科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弗洛伊德心理學被邊緣化

    在社會文化中,弗洛伊德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許多人文社會學科都會講到他的理論,從文學到外交政策都有。例如,搜一下中國的學術論文數據庫,就能找到諸如《從精神分析的視角看魯迅及其作品》、《精神分析視域下的青少年榜樣教育》等大量研究。美國精神分析協會的一份報告指出,精神分析在文學、歷史、電影等幾乎每一個人文學科中都煥發出勃勃生機,但大學的心理學系卻稱這個理論“已經萎縮和死亡”。

    在過去的數十年,人們圍繞弗洛伊德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論戰。他被人批評為不科學、男性至上主義、騙人等,認為應該唾棄。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哲學家之一、心理學博士卡爾·波普爾認為,精神分析是偽科學,依據是它不符合“可證偽性”的要求。在維基百科的“偽科學列表”上,精神分析赫然在列。在市場上,精神分析治療也讓位于其他見效更快、操作更簡單、更便宜的療法,大多數保險公司也拒絕支付長程的精神分析治療。

    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學系主任愛麗絲·伊格莉稱,精神分析不再是主流。它被邊緣化的原因是缺乏實證研究基礎,而大多數心理學的分支都強調對研究方法進行科學的檢驗。

    與此同時,在神經科學等方面的驚人新發現吸引了學生與教學資源,進一步壓縮了精神分析的生存空間。美國埃默里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科特·利林費爾德說:“我認為精神分析沒有活路,除非他們重視嚴謹的觀察實驗研究。”

    弗洛伊德開創心理治療偽科學

    在一個世紀以前的維也納,弗洛伊德發展了精神分析學說,這有著積極的歷史意義。當時,有精神心理疾病者的行為與想法被社會文化視為異端,備受人們的嘲笑和譴責,甚至還遭到殘酷迫害。弗洛伊德率先勇敢地去理解這些病態的人,令社會逐漸容忍和接納他們,精神分析居功至偉。而且,弗洛伊德提出對病人進行長時間的傾聽,而不是給他們提建議或要求,這種技術令病人和心理治療師都獲益匪淺,奠定了現代大多數心理治療的基礎。

    然而,精神與心理上的疾病和問題往往有著大腦神經化學基礎,相當于身體的其他部分出了毛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常常將這些問題歸結于“兒童時期受了性方面的創傷”。例如,他認為精神分裂癥不是大腦有病,而是潛意識里還有未解決的同性戀問題;抑郁癥是自戀造成的;孤獨癥是養育不當所致……這些問題都不需要藥物治療或者行為矯正,只需要“談話治療”就行了。發展到后來,美國和中國都有精神分析師聲稱,即使是最可怕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癥,也可以簡單地通過談話的方式治好。

    美國哲學家羅伯特·托德·卡羅爾教授指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是基于個人領悟,對精神心理疾病的解釋與治療缺乏科學依據。弗洛伊德也許是各種偽科學心理治療的始作俑者,他的理論不但誤導世人,還給人們帶來潛在的傷害。

    傷痛記憶能被“忘記”嗎?

    說到精神分析,就不能不說其核心概念“潛意識”。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是思維的一部分,里頭儲存著被壓抑的記憶——某些經歷一想起來就很痛苦,所以人就把它們塞進潛意識這個“地下室”。這些被壓抑的痛苦記憶會在夢中表現出來,也可以通過神經質或者精神病的行為表現出來。

    然而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記憶是大腦中參與記憶編碼的神經元之間的聯系。對事情的記憶編碼可發生在大腦多個部位,它們的神經聯系越強,記憶就越牢。

    如果一個人的大腦發育完善而且健康,經歷創傷的時候神志清醒,那么是不太可能忘記的。研究恰恰證實,經歷的事情越是傷痛,記住的可能性越大,因為受創的場景會刺激大腦的海馬體以及左下前額葉,容易形成長期記憶。

    精神分析容易制造虛假記憶

    弗洛伊德認為,意識不到的信息對人類行為具有重要影響。事實上,很多大腦活動都沒有被自己注意到,而注意到的事情也沒有被記住。人的覺察是一個過濾的過程,受個人興趣與需要的影響——我們感受到的大多數信息都會遭到遺忘。即使一時記住的事情,也必須經過精細的記憶編碼才能長久地保存,否則就會隨即遺忘。例如,我們做夢夢到的很多內容就是這樣忘記的。

    當一個人受到殘暴的侵害時,大腦可能一片空白,甚至神志不清,失去意識,于是無法對事件進行精細的記憶編碼。例如,被強奸的受害者無法回憶自己被強奸的過程,她只記得自己是在一條磚頭路上被侵犯的。“磚頭”、“路”等記憶碎片不斷地在她頭腦中浮現,但她無法將它們與強奸聯系起來。當她被帶到案發現場,就會莫名其妙地感到難受,盡管她不記得那兒發生過什么。

    因為受害者壓根就沒記住事情經過,更不是把痛苦的記憶壓到了潛意識里,所以精神分析中用到的催眠、自由聯想等方法不大可能幫助受害者正確地回憶,反而容易誘導受害者虛構記憶,造成進一步的傷害。事實上,精神分析在美國造成了大批冤假錯案,大量女性病人在精神分析師的誘導下“回憶”起男性親戚或熟人在她們小時候對其實施性侵犯,隨后這些“罪犯”被推上法庭被告席。但經過調查發現“性侵犯”子虛烏有,精神分析師們反而成了被告。

    嬰幼兒記憶幾乎不可能

    弗洛伊德還認為,父母對待孩子的養育方式是他們長大后出現的情感和精神問題的根源。如果孩子在兒童時期飽受摧殘,他們成年后的生活無疑會深受影響。然而,把這種情況無限夸大,認為兒童期的“性體驗”都會造成后患,或者說日后的所有問題都是兒童時期的遭遇造成的,就缺乏科學依據了。

    兒童時期遭受過性虐待或者別的虐待,可以嚴重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但不是每個受過性侵犯的孩子長大后都會有問題。據美國心理學會公布的研究數據顯示,在遭受性侵犯的兒童之中,三分之一的人沒有任何癥狀,而大部分有癥狀的兒童都能夠康復,少于五分之一的人在成年后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卡羅爾認為,精神分析治療是在病人身上尋找很可能不存在的東西,例如“兒童時期被壓抑的記憶”,并認為那便是病因,把這些東西帶到意識層面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這些理論都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研究發現,記憶是需要有發達的大腦額葉。三歲以下幼兒的大腦額葉未充分發育,因此處于襁褓之中的嬰兒、在子宮內的胎兒有記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嬰兒和幼兒記得被“侵犯”之類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他們的大腦或許能儲存一些散碎的記憶,可能有一些潛在的影響,但并非弗洛伊德和榮格所說的“潛意識”。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潛意識記憶對抗壓抑,源于具體的經歷,與我們內心底層的沖突與欲望有關云云。

    (作者:伍君儀)

    • 發表于 2014-01-16 00:00
    • 閱讀 ( 80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