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順口溜來形容人老了:以前的事兒忘不了,現在的事兒記不住。
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卻也進入了這種狀態:丟三落四,騎驢找驢,在家里從客廳走到廚房,卻忘了是要去拿什么;在單位門口與新同事打招呼卻總也想不起來人家叫什么……
甚至有的網站發起了“你健忘了嗎”、“你有健忘癥嗎”等調查,還有一些測試題目,眾多網友做題以后發現自己果然得了“健忘癥”。
事實果真如此嗎?“健忘”真的是“腦子壞了”嗎?有什么辦法可以彌補?如果從年輕就健忘,那老了以后豈不是更可怕?莫急,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年輕人的健忘癥”。

首先,我們的注意力越來越分散
從生理上來說,我們人類的記憶力在30歲左右達到頂峰,而在40歲以后開始逐漸下降,這是正常的心理現象,而且這種下降是非常緩和的,并不明顯。那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確實有“健忘”的癥狀了呢?
可以說,這也是時代發展的結果,也可以說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產物。
現在的世界真的堪稱花花世界,互聯網的崛起讓我們時時刻刻都可以接收到新鮮的刺激,最明顯的就是公交車上,以前人們坐公交有些“無聊”,比如下班路上想晚飯做什么,家里有什么,還需要什么,下車后是直接去超市呢?還是回家?這個過程是一個周密計劃的形成過程,有利于“晚餐”這個目標的順利達成。
而現在呢?人手一部手機,好看的好聽的好玩的,把這個時段的大腦占的滿滿的,至于晚飯,可能到了家門口才想起來可能需要去一趟超市。這不是健忘,而是你的注意力根本沒在這。

其次,時間被碎片化
我們的大腦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就好像魯迅先生說的“世間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大腦通路也是這樣,記憶一次就相當于劃了一道很淺的印記,我們需要多次記憶,也就是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印記才能越來越深,神經元之間的連接通路才會形成。
而當時間被碎片化以后,我們的空閑時間全部被各種刺激所充斥,本該成為主路的旁支越來越多。就好比沒有了高速,全部是鄉間小道,再進入大腦的信息當然更容易走岔路,表現出來就是生活無序、大腦健忘。

第三,我們更多地依賴“外腦”
我們更多地依賴“外腦”,使得大腦功能在發生變化。現在的我們非常善于使用電腦、手機等設備來存儲我們的“記憶”,需要什么的時候打開電腦即可調取。
本來“外腦”的使用是對我們人類大腦的一個有效擴展,可是時至今日,我們越來越依賴于外腦,不僅是存儲,包括判斷、歸納、總結等原本需要人腦思考的問題,也可由機器代勞,真正的人類的大腦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學會了“偷懶”。
這并不是說我們的大腦退化了,而是大腦功能正在隨著科技的發展而進行調整,健忘只是其中的一個副作用而已。

第四,生活壓力大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年輕人不得不頂著巨大的壓力生活,精神長期處于緊張的狀態,生活沒有規律,營養不均衡、睡眠不足、缺乏運動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勢必會影響大腦,導致記憶力、理解力、邏輯推理能力下降。

即便有以上種種理由,我們依然希望自己的大腦可以保持較高的運轉能力,畢竟,不管科技如何發展,人作為這個世界的主宰,我們必須擁有這個世界上的“最強大腦”,那就從拒絕健忘做起。
1 放下手機,讓大腦休息躲躲
作畫要有一定的“留白”,我們的大腦也需要“放空”,甚至有研究證明,發呆可以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具體做法就是強制了,比如每天訂上鬧鐘,晚上10點以后堅決不看手機,即便不能像古人那樣“一日三省吾身”,至少可以用這個時間來“一省吾身”。
2 整合碎片化時間
代替各種新鮮的刺激,將碎片時間利用起來做同一件事情,比如鍛煉身體、讀一本書等,減少碎片時間的興奮強度。
3 健康的生活方式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這一點,WHO(世界衛生組織)也推出了人類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的膳食、適量的運動、平衡的心態、充足的睡眠。只要你想,就肯定能做到!
編輯:姚迪
(專家:楊玉慧,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自知識就是力量)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系原創作品,商業合作及轉載請聯系jiangq@cast.org.cn 投稿請聯系 zhaocui@cast.org.cn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