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齊楚燕韓趙魏秦,為何齊國排第一卻被秦一統天下?

    當我們百度或者其他引擎搜索戰國七雄時,答案總會告訴你是:齊楚燕韓趙魏秦。

    齊國好像永遠排在第一位。

    有人可能會說,秦國最后統一六國呢?那么它一直排在最后,豈不更憋屈?

    那筆者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秦國是經過商鞅變法之后才逐漸崛起。

    除了在春秋時候在秦穆公的領導下,稱霸了西戎,但是相比整個華夏大地,西戎卻只是一隅之地;在戰國初期的秦國更是被魏國打的潰不成軍,幾乎是一夜之間丟了世代居住的河西之地。  

    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時期,一直牛逼哄哄,鶴立雞群的正是齊國。

    那我們現在來看一看齊國是怎么崛起的。


    ▲齊國

    (圖)齊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姓呂氏齊國和田齊兩個時代。疆域為今山東。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

    武王伐紂,牧野之戰西岐軍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大軍開進了朝歌,商紂王在鹿臺自焚而死,商朝滅亡。隨后周武王在鎬京建立了周朝,史稱西周。周武王為了加強對疆域的控制,對西周統治范圍內的土地實行了分封制,即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賜給受封的諸侯,叫他們在自己的封地內建立諸侯國。  

    在滅商的戰爭中功勛卓著的姜太公,被首封于齊地營丘,建立了齊國。

    那么先說說姜太公是何人。他就是那個《封神演義》中一手執打神鞭,一手拿封神冊,冊封諸神,氣度不凡的姜子牙。

    當然這都是神話故事,可是從民間故事中我們可以窺豹一斑,就知道這個白胡子的老人家在當時人們的心里影響力有多大了吧。

    我們在回到現實中看看這個姜太公有多么厲害吧:一般想讓別人發現自己多有才能,尤其是想讓君主重用自己,起碼少也得來個毛遂自薦吧。可是人家姜子牙都年過半百,依然沉得住氣。

    姜太公在周文王與隨從回宮的路上,在渭河的一邊,用沒有魚餌的直鉤釣魚。大家都知道,魚鉤肯定是彎的,但是姜子牙卻用直鉤且不用魚餌,經常一坐就是一天,天天如此,風雨無阻。

    一日,文王見到了,覺得很好奇,于是主動跟其交談,發現這還真是個有用之才,姜太公也因此得到重用。之后大家都知道了,孟津誓師后,姜太公作為武王伐紂的首席謀臣,協助周武王統領大軍兵發攻商,順利拿下朝歌。  

    姜太公受封齊國后,被周武王特許持黃鉞,在某些時候可以代表周天子征討那些不聽指揮的諸侯。別小看這個黃鉞,這個政治待遇可是當時受封的其他諸侯所不具備的。當然,齊國在建國時的封地之大,在那時也是首屈一指的。  

    那么姜太公去了齊國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呢?

    馬不停蹄的推出一系列政策,安定民心。

    僅僅幾個月后,姜太公就向周公匯報其安邦定國的政績。而同時期的伯禽在魯國苦心經營了三年后,才到鎬京向父親周公旦匯報政績。周公旦看到,僅在報政這一件事情上,齊、魯兩個諸侯國就已經看出孰高孰低了。

    他說出了后世人們深以為然的一句話,魯國后世要北面為臣事奉齊國!政治不簡約不平易,百姓就不會親近;政治平易近民,百姓必然歸附。


    ▲姜子牙

    (圖)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時間很快推進到春秋時期,這是個王權急劇衰落的時代,也是個英雄輩出的年代。

    此時的齊國,齊桓公姜小白讓齊國的國力在春秋時期達到了極盛。

    對外,齊桓公順應時代潮流,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東征西討,救援燕國,存邢救衛,打響了春秋爭霸的第一槍;對內,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齊桓公心胸寬廣,知人善任。從整個國家的大局出發,放棄個人的恩怨,坦然接受鮑叔牙的建議,拜曾經欲射殺自己的仇人管仲為相,并尊其號曰仲父。  

    到了戰國初期,尤其是齊威王時期。齊威王一方面將稷下學宮發揚光大,《管子》、《晏子春秋》、《司馬法》、《周官》等一大批名家著作相繼問世;另一方面勵精圖治,重用正直清明的即墨大夫,剪除佞臣,烹殺。積極納諫,任用鄒忌為相,并積極接受鄒忌的建議,在全國范圍內廣開言路,對有利于國家發展的建議,給予重賞。

    孫臏、田忌、鄒忌等一大批文臣武將相繼被發掘出來,并被委以重任,齊國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在馬陵之戰魏國鎩羽而歸,魏惠王不得不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魏國霸權衰落。

    魏齊爭霸,齊國大獲全勝,齊國又一次進入了全盛時期。

    在齊威王之后,齊湣王田地登上了歷史舞臺。

    這個齊國君主好像并沒有得到其祖父的遺傳,為人驕傲自大,喜歡享樂,好大喜功。頭腦不夠清醒,用人不察,竟然任用燕國的間諜蘇代為相,不斷的發動對外戰爭,蘇代則不斷開始“失誤”,一次次削弱齊國的士氣和威風,不斷葬送著齊國的有生力量。

    田地在位期間硬生生地把一個好好的齊國給玩壞了:在位期間一度攻滅燕國,并在燕國燒殺搶掠,與燕國結下不共戴天的世仇;膏腴之地宋國作為一個二流諸侯國,國力不強,只能依附于大的諸侯國。

    其地理位置比較特殊,位于在楚國、齊國、魏國等實力較強的諸侯國的夾縫中。每個和宋國接壤的大國都想吞并它,但怕因此引起其他諸侯國的不滿,所以一直沒有諸侯國單獨對宋國動手。

    齊湣王同樣想吞并宋國,于是趁其他諸侯國在互相混戰時,從背后偷襲宋國,并執意吞并宋國,但也因吃獨食而惹惱了其他諸侯國。在把齊國的領土進一步拓展之后,也把齊國拖進了戰爭的泥潭中。

    百姓并沒有從連年的戰爭中得到任何好處,有的只是服不完的兵役和一年比一年更為沉重的徭役、稅收,齊國百姓怨聲載道。有句諺語說過,上帝如果要某個人滅亡,那么必先使他瘋狂!這句話簡直是為齊湣王田地量身定做的一樣。

    燕昭王在臥薪嘗膽數年后,對齊國發動了復仇之戰,以燕國將領樂毅為統帥的燕國、秦國、趙國、韓國、魏國五國聯軍攻打齊國。

    燕軍在攻入臨淄之后,又拿下了除了莒和即墨外的齊國其他七十余城,齊國幾乎亡國。后來雖經田單復國,但是齊國因此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無緣一統六國的大業,讓人唏噓不已。


    ▲齊桓公

    (圖)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

    在春秋戰國,可以看的出人治對一個諸侯國的發展有多重要。

    如果一個諸侯國的君主自身能力很強,強的讓人咋舌,在別人治理一個諸侯國氣喘如牛,疲憊不堪時,他治理一個諸侯國卻輕松加愉快。比如齊國的開國君主姜太公,這個國家的發展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一個諸侯國的君主自身能力稍顯不足,但是自己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在任期間能知人善任,找到正確的人去輔政,能以國家的發展決定自己的好惡,比如齊桓公、齊威王。那么這個國家的發展也一樣沒有問題。

    怕就是自身不足,還好高騖遠,不知天高地厚的君主,比如剛愎自用的齊湣王。那么帶來的只有無盡的戰端與災禍,百姓跟著也遭殃受難。  

    綜上所述,不管是姜太公還是齊桓公、齊威王又或是齊湣王,齊國能不能得到充分發展,走上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百姓能不能安居樂業,完全依靠的是君主個人的思想,然后這種思想去指導國家機器的運轉。

    人治是最高統治者不受法律約束的“權治”,誰擁有國家權力,誰就主宰國家和民眾。

    個人自身的素質、文化修養直接決定這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前途。那么我們就需要一種機制,一種長效的有效機制去制約所謂的“權治”,規定統治階層如何去做,才能使這個國家長治久安,那么這種長效機制就是法律。  

    到了現代社會,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提倡的都是法治而非人治。

    法律在社會系統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并具有最高的權威,法治強調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

    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當把民主與法治緊密結合在一起,才是這個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保證。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咸豐十年

    • 發表于 2017-01-06 00:00
    • 閱讀 ( 91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