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寒木釣萌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3.11日本9級大地震帶來的福島核電站事故,還有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其恐怖程度大家聽得多了。也許大家還沒有做過這樣的比較,但如果您觀看了韓國去年上映的以福島核泄漏為原型的災難片《潘多拉》后,在導演精湛的煽情功夫下,恐怕有人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核彈爆炸也沒見污染這么嚴重,而核電站只是核泄漏而已,卻如此的讓人膽戰心驚,并讓一個國家瀕臨崩潰?核爆和核電站泄露,到底誰的污染更大?
核泄漏之危害
《潘多拉》講述的是韓國某次地震從而引發核泄漏。這跟日本的福島核事故是一樣一樣的。在談到創作初衷時,導演自己也說這是因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萌生出拍攝的想法。
該片精心挑選了幾個細節充分展示了——人類在面對類似福島核電站事故時的種種無能為力。
首先是氫氣爆炸掀翻了核電站的廠房屋頂,大量輻射物質隨著空氣吹向周圍的居民區,必須撤離方圓10公里內十幾萬群眾。
而在一個恐怖的氛圍下緊急疏散這么多群眾,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堵車。路上全是逃亡的車子,密密麻麻,寸步難行,居民只有下車徒步逃生。
看著天空滾滾而來的核烏云,路上的群眾像躲避魔鬼一樣狂奔,并因此帶來踩踏事故。
韓國面積小,沒有縱深,此時又一團亂麻,核輻射到處飄,股市暴跌,于是……
臺詞比較搞笑,但并沒有一絲夸張,實際情況也如此。日本福島核泄漏后,以中國為首的美國、韓國還有其他國家都紛紛從日本災區撤離僑胞。
電影中,半徑30公里以內340萬群眾受到輻射的威脅。這個30公里是以切爾諾貝利和福島核事故為參考。
至今,切爾諾貝利方圓30公里內仍為隔離區。
日本福島受輻射威脅示意圖,20公里內為隔離區,30公里內為自愿撤離。
半徑30公里,面積就是2826平方公里。數十年內,原住居民不能返回居住地。從上圖可以看到,如果核電站建在海邊,則受輻射的面積直接縮小一半,雖然這不是核電站建在海邊的理由,但不管怎樣,建在海邊確實是縮小了核泄漏帶來的污染面積。
以上種種,都讓人們見識了核泄漏的可怕之處。這也讓很多人同時認為,核電站之核泄漏較之核爆帶來的核污染要大得多。
實際情況真如此嗎?
核爆之污染
對于核爆帶來的核污染,大眾了解的不多。而這主要是因為唯一被原子彈炸過的國家只有日本,且是發生在70多年前,時間久遠。
另外就是,戰時的日本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把核污染放在心上。實際上,廣島被轟炸后,爆炸中心周圍應該是數十年內不能住人的。然而,被轟炸后2個月,廣島市政府就開始商討重建計劃,市內的公共電車也開通運行。原因不難理解,被轟炸前,日本的核科學家還認為原子彈是不可能制造出來的。連專家都還停留在這樣的認識中,何況是民眾。
然而,根據親歷過核爆的人后來的記述,那枚叫做“小男孩”的原子彈爆炸后,下了一場黑色的雨,雨污染了河流,難民因為喝了河水,幾天內紛紛死亡。
很多人陸續出現皮下出血和皮膚潰爛等情況。這是核爆后留下的核污染所致。但這種癥狀在當時又算得了什么?國破家亡,能活下來已萬幸。
根據1945年公布的數字,“小男孩”爆炸后,直接造成日本66000人死亡,69000人受不同程度的傷。而另一個統計數據則顯示,到1999年時,死于小男孩原子彈直接襲擊以及核輻射傷害的人數總計已超20萬。
傷亡人數確實是太多了,因為根據后來的種種測算,小男孩的當量不是1.5萬噸,官方數字只有1.3萬噸TNT當量。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們只是拿70多年前人類第一枚用于實戰的原子彈來比較。
這當然是不公平的,如果加上乏燃料,福島核電站里面有上千噸核燃料。而小男孩原子彈只有64公斤的鈾235,其中只有不到1公斤的鈾235發生裂變。
福島核事故跟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同屬于核事故中的最頂級,也就是7級,往上沒了。這么來看的話,我們似乎應拿人類制造出的沙皇炸彈來比才合適,它有5000萬噸當量。
不過,若這么比就沒意思了。折中一下,挑一個不那么嚇人的來看看。
1954年3月1日,美國在比基尼環礁試驗了一枚氫彈.
試驗前,美國核專家預測當量為500萬噸,爆炸后實測卻為1500萬噸。出現這種大偏差也正常,因為人類第一次試驗氫彈是在不久前的1951年。
喜出望外的同時,美國付出了很大代價,蘑菇云上升到35公里高度后,一部分放射云飄向東方并往下掉,覆蓋了馬紹爾群島,其中一個島上住著美國人,另外幾個島上住著當地人,大約在2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可讓暴露在外的人員受到致死劑量的核輻射。
核爆后,放射性沉降示意圖。
不斷飄下的放射性白色物質被科學家們稱為“比基尼雪”。最終,15個島嶼和環礁被污染,此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核污染。
爆炸48小時后,島上的居民才撤離,大部分人出現β射線燒傷,還有一些人出現厭食、惡心嘔吐等輻射癥狀。絕大多數兒童后來出現甲狀腺機能損傷。爆炸試驗3年后,一些居民被允許返回一些島嶼,而那些污染最嚴重的島嶼直到20多年后也依然不允許住人,連參觀都不可以。
美國1954年3月1日核試驗后無辜受輻射的群眾。
1967年,官方宣布一些島礁可以居住,于是居民興沖沖返回,而不久,進一步的地質調查表明,土壤中的放射性還是太高,于是居民再次撤離。1980年,官方又宣布,一些珊瑚島礁可以居住,條件是——居民50%的食品要從外部供應。
如此說來,核彈帶來的污染并不比核電站目前最頂級核事故帶來的污染小。之所以大家會有相反的錯覺,這是因為,福島核事故發生在6年前,而以前那些瘋狂核試驗帶來的污染是半個多世紀以前。
核戰帶來的污染
上文說的主要是核試驗,如果發生全面核戰又如何?毫無疑問,必然是人間地獄。既然都已經互投核彈了,那就已經演變成了不是他亡就是我亡,或者一起亡的地步。當然,最好的結果是他亡,而為了要讓他亡,就不能給其攻擊的機會,不幸的是,對方也是這么想的。所以結果是,雙方都首先攻擊對方的彈道導彈發射基地,這意味著核彈不是在高空爆炸,而是入地爆炸,這種爆炸方式將掀起不計其數的夾雜放射性物質的塵土,當他們沉降后,即使是遠離爆炸中心的居民也難逃一劫,其他未參戰國也會受到核污染。
以上遠非最恐怖的,如果核彈攻擊的是核電站、乏燃料處理廠又會怎樣?無疑,核爆產生的上億度高溫將直接熔化大量核燃料并將其變成無數的高放射性塵埃。
此時,地面已不適合人類居住,而掩體什么的統統都將不管用。因為掩體住不下幾億人,即使住得下,又能住多久?100年行嗎?不行,乏燃料中,有的放射性物質半衰期為數萬年,更長的還有十幾萬年。
掩體只能暫時抵擋核爆時產生的沖擊波,對于大量的放射性沉降,毫無意義可言。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