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相信你會在各種網絡媒體上看到“世界防治肥胖日”的宣傳稿,十有八九其中還會提到“5月11日是由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世界防治肥胖日”這樣一句話,可是你知道嗎?這是假的。

假的紀念日?一個小烏龍
“世界防治肥胖日”被冠名以“世界”,但并不真的是一個世界性的紀念日,在世界衛生組織的網站和英文網絡中也找不到它。
所以,如果你在網上看到這樣的文字“5.11的諧音是‘我要1’,最后的那個‘1’代表苗條,通俗地講就是‘我要瘦’”云云,也不必為“世界衛生組織為什么會規定這么一個中文諧音的日子呀?”感到納悶了,因為這段文字壓根兒就是以訛傳訛的產物,世界衛生組織才沒有這么說過呢。
這個提法的出現,最早是在2010年時,有我國的媒體報道稱:“專家呼吁將每年的5月11日定為‘世界防治肥胖日’。”[1]
但后來這個“我要瘦”終究沒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原因究竟是記者跑得太快、太超前,致使報道出了偏差,還是眾專家的提案最終并沒有被世衛組織采納,已經不可考了。
總之,接下來的幾年,各家中文媒體都以“5.11世界防治肥胖日”為題宣傳與肥胖有關的健康知識,一而再,再而三,這么一個烏龍似乎也就成了真。
除了“我要瘦”,網絡上常見的關于“世界防治肥胖日”的內容還有“肥胖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
這也是胡亂給世衛組織扣上的帽子,世界衛生組織官方并沒有“十大慢性疾病”的提法,只提到“慢性病的四種主要類型為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發作及中風)、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比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哮喘)以及糖尿病。”[2]
在英文網絡中,倒是有一個與“5.11世界防治肥胖日”有幾分相似的紀念日,是每年10月11日的World obesity day(世界肥胖日),是由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組織發起的。[3][4]

(“世界肥胖日”官方圖標)
真的要重視!嚴峻的事實
不過,雖然“5.11世界防治肥胖日”并不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日子,但肥胖仍然是一個被世衛組織高度重視的問題。
肥胖是人類健康的大敵,而且也的確是可以預防、可以治療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在每年的5月11日以“世界防治肥胖日”為題進行防治肥胖方面的宣傳也沒有什么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確確實實多次提及肥胖及其嚴峻性,并針對肥胖和超重的問題進行了多次調查,公布了許多官方數據[5],例如:
○全球肥胖流行率在1980年和2014年之間翻了一倍以上。
○2014年,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逾19億人超重(占成年人口總數的39%),其中超過6億人肥胖(占成年人口總數的13%)。
○全球范圍內,死于超重和肥胖的人數大于死于體重不足的人數。
○2014年,全球有4100萬5歲以下兒童超重或肥胖,其中近半數生活在亞洲。
○全球范圍內,44%的糖尿病患者、23%的缺血性心臟病患者和某些癌癥7%~41%患者的病因可歸咎于超重和肥胖。

什么叫肥胖?用數據說話
雖然減肥是一個極其常見的話題,但肥胖并不是“看起來太臃腫了”這么簡單,超重和肥胖的定義是“可損害健康的異常或過量脂肪積累”。[5]
身體質量指數(BMI)是成人超重和肥胖最常用的衡量指標,大多數研究都同意BMI是衡量成人健康狀況的較好指標。BMI是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所得的數值,單位是“千克/平方米”。世衛組織將“超重”界定為身體質量指數等于或大于25,將“肥胖”界定為身體質量指數等于或大于30。
身體質量指數因為對男女和各年齡的成人都一樣,因而是最有用的人口水平超重和肥胖衡量標準。但是,由于它未必意味著不同個體的肥胖程度相同,因而應將其視為粗略的指導。

BMI升高是罹患慢性疾病的重大風險因素,如:
○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心臟病和中風),這是2012年的全球頭號死因;
○糖尿病;
○肌肉骨骼疾患(特別是骨關節炎,這是關節的一種高度致殘退行性疾病);
○某些癌癥(包括子宮內膜、乳腺、卵巢、前列腺、肝臟、膽囊、腎臟和結腸)。
除此之外,哮喘、睡眠呼吸暫停、痛風、胃食管返流、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囊卵巢綜合征等等諸多疾病也與肥胖密切相關。
可見,肥胖不僅僅是損害人們的外在形象,對內在的健康更是巨大的威脅。

為什么會胖?多吃少運動
雖然每個人的代謝率、飲食習慣、運動量各有不同,但肥胖和超重,從根本上來說,都是攝入卡路里與消耗卡路里之間的失衡所造成的結果。
俗話說得好,不能一口吃成個胖子,肥胖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段時間的積累。
高熱量食品攝入量增加,而同時不相應增加身體活動,就會導致體重超重。減少身體活動水平也會導致能量失衡,從而引起體重增加。
世衛組織認為,飲食及身體活動模式的變化,通常是由發展引起的環境及社會變化,以及衛生、農業、交通、城市規劃、環境、食品加工、供應、市場及教育等部門缺乏支持性政策,所導致的綜合結果。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能輕而易舉地獲得更多高糖、高熱量的食物,一不小心就攝入了過多的能量。同時,越來越多的工作形式為久坐的性質、交通方式的變化以及城市化加劇,都使缺少體力活動的問題在現代社會變得愈發嚴重。

肥胖可預防,防患于未然
超重和肥胖及其相關慢性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預防的。
大家都知道,飲食健康有助于預防肥胖。人們可以通過選擇均衡健康的高纖維高蛋白低脂肪低糖飲食,來維持健康的體重和優美的體型。
具體來說,措施主要是:限制總的脂肪攝入量,并使脂肪攝入從飽和脂肪轉向不飽和脂肪;更多地食用水果、蔬菜、豆類、全谷食物和堅果;限制糖和鹽的攝入量。
定期進行體育鍛煉也是一個常見的選擇,世衛組織推薦的運動時間為兒童每天60分鐘,成人每周150分鐘。
慢跑、游泳、韻律操等有氧運動,對維持體重、預防肥胖都是非常有效的。如果你還想塑造更完美的體型,就需要再加上一些力量訓練,例如硬拉、臥推、深蹲等。

兒童期肥胖!從小要重視
兒童期肥胖會使成年期肥胖、早逝和殘疾出現的幾率更大。
除了未來風險升高之外,肥胖兒童還會在小時候就出現呼吸困難、骨折風險升高、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征兆、胰島素耐受等健康問題。
同時,肥胖對兒童的心理影響也是極其不利的。成年人肥胖尚且容易自卑、焦慮,甚至發展為抑郁癥,而兒童的心理調適能力遠比成年人要差,因此肥胖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也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兒童肥胖是21世紀面臨的最嚴峻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
與非超重兒童相比,超重的兒童在成年后將更有可能陷入肥胖的境地,因此,他們也就可能會較早罹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從而加劇過早死亡和殘疾的風險。
對兒童而言,在對超重和肥胖做出定義時需考慮年齡因素,世衛組織對兒童超重和肥胖給出了具體的定義。
對5歲以下兒童:
○超重為身高別體重大于世衛組織兒童生長標準中位數的2個標準差;
○肥胖為身高別體重大于世衛組織兒童生長標準中位數的3個標準差。
其中,身高別體重(WHZ, weight-for-height Z-score)是指兒童體重實測值與同性別同身高兒童體重中位數之間的差值和同性別同身高兒童體重標準差相比,所得的比值。
世衛組織兒童生長標準(5歲以下)
http://www.who.int/childgrowth/standards/weight_for_height/en/
對5~19歲兒童及少年:
○超重為年齡別身體質量指數大于世衛組織生長標準中位數的1個標準差;
○肥胖為年齡別身體質量指數大于世衛組織生長標準中位數的2個標準差。
其中,年齡別身體質量指數(BAZ, BMI-for-age Z-score)是指根據兒童的身高和體重的測量數據計算BMI后,在按性別劃分的年齡BMI百分位數曲線圖中找到它對應的位置,跟該年齡的標準作比較,得出的百分位數。
世衛組織兒童及少年生長標準(5~19歲)
http://www.who.int/growthref/who2007_bmi_for_age/en/

減肥無捷徑!控制卡路里
關于減肥的種種“秘訣、偏方”總之不絕于耳,但最終要么是失敗,要么是反彈,要么是副作用,總不會讓人稱心如意。至于其中原因,想必每條“減肥妙招”,都能找到對應的辟謠文章,對其進行深度剖析吧。因為,減肥真的沒有捷徑可以走,自己吃出來的肥肉,也得靠自己努力減下去呀。
真正能減肥成功、不反彈、不傷身的方法,歸納起來無非就是老生常談的那幾條——體育鍛煉、營養均衡的健康飲食、不吸煙不酗酒、保持睡眠充足、保持心情愉快,以及,堅持就是勝利!
與君共勉!
==================================
肥胖與減肥真的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過去幾年,我也曾在知道日報發表過幾篇有關肥胖與減肥的文章,例如:
你真的需要減肥嗎?
這9種減肥方法,不靠譜
==================================
【參考資料】
[1]新聞報道《胖人易得七種病專家呼吁設立"世界防治肥胖日"》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0-05/12/content_13479906.htm
[2]世界衛生組織實況報道《非傳染性疾病》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55/zh/
[3]維基詞條“World Obesity Day(世界肥胖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orld_Obesity_Day
[4]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Day(世界肥胖日)官方網站
http://www.obesityday.worldobesity.org/
[5]世界衛生組織實況報道《肥胖和超重》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11/zh/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