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牡丹最初是靠才華吃飯的……

    出品:科學大院(ID:kexuedayuan)

    作者:李敬濤(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中國科普博覽

    又到了每年牡丹花開時節,“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的一首《賞牡丹》十足道出了人們對牡丹的喜愛。

    作為我國特有的一種花卉植物,牡丹被譽為“百花之王”,在唐、明、清三朝曾被當做“國花”,在歷史上很早便融入了我國人民的生活。然而開始的開始,它卻并不是作為觀賞花卉而存在的,而是靠才華——產出丹皮“吃飯”。

    牡丹

    集食、藥用價值于一身

    牡丹藥用可追溯到秦漢,當時被列為上品,是名貴的藥材,秦漢時的醫書《神農本草經》中就有關于牡丹的記載。此后的《華佗神醫秘方》和《本草綱目》等醫書中,均詳細地記載了牡丹的藥用價值。

    《神農本草經》及神農氏

    牡丹的根皮為中藥丹皮,其主要藥用成分是丹皮酚。

    牡丹的藥理用途十分廣泛。

    丹皮

    據統計,我國有1300多個藥方涉及到丹皮,它是諸如“六味地黃丸”等著名中成藥的主要原料。

    另外隨著丹皮消炎、抗過敏、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祛斑美白等藥效的不斷發現,其應用范圍正不斷向化妝品、保健品等領域延伸。

    當然,對于吃貨來說,牡丹的食用方法更加重要。

    早在五代時期,在《復齋漫錄》中就記載了牡丹花的食用方法。

    明清以后,牡丹食用品的種類日益增多,應用牡丹花制作的糕點、花酒、菜肴和茶的方法逐漸完善起來。

    牡丹餅

    到了現代,經過有關科研機構、醫學專家、烹調專家的精心研制,選用牡丹的根、莖、葉、花為原料,經上漿、烹炸、澆汁等工序,燒制成了“牡丹菜”系列,進一步將牡丹的食用功能發揚光大。

    既然牡丹是以藥用起家,那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的老祖宗發現了它的美呢?

    國花之起源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竟夸天下無雙艷,獨占人間第一香。”

    ——皮日休《牡丹》

    牡丹是芍藥科芍藥屬植物(明白為啥牡丹、芍藥長得如此相似了吧),人們一直以群花之中牡丹為最,故又冠之以“花王”的稱謂。

    秦漢之時,作為藥用的它,木芍藥和牡丹兩個名字幾乎同時出現,其中木芍藥之名大約延續到唐代,在此以后,牡丹的名字最終被確定下來,并延續至今。

    而牡丹作為觀賞栽培則始于東晉,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隋代牡丹栽培的數量和范圍開始擴大,古籍《海山記》載:“隋帝辟地周二百里為西苑……詔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洛陽)……易州進二十箱牡丹”。

    以進入皇家宮苑為標志,牡丹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并為牡丹的迅速發展與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晉·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牡丹

    唐代牡丹的興盛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

    ——周敦頤《愛蓮說》

    唐朝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牡丹在國都長安逐漸興盛起來,到唐朝中上葉,長安牡丹的發展已有相當規模,形成歷史上第一個高潮。

    唐人崇尚牡丹達到“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的程度,除宮廷御苑栽植牡丹外,道觀寺廟,富豪宅院以及民間皆遍植牡丹。

    此時不僅牡丹花色品種多了,而且還出現了“雙頭牡丹”、“重臺牡丹”和“千葉牡丹”等奇異而又珍稀的品種。

    詩人李白曾作詩云“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倚闌干。”生動地勾勒出唐時宮廷賞牡丹的情景,牡丹也自此留下“傾國”之名。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中頭飾牡丹的貴婦

    唐代自武則天始,至唐玄宗天寶年間是牡丹發展的鼎盛時期,這同時也是中國牡丹發展的黃金時代。

    這里還有一段武則天與牡丹的典故廣為流傳。

    傳說一日武則天雪后賞梅花,趁酒興作詩“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她自持貴為天子,世間萬物皆應順從,百花也不能例外,不管季節如何,須與梅花一道開放,以供其觀賞。

    眾花仙子不敢違旨,于是違背時令,果然于次日開放,唯獨牡丹仙子不愿曲意奉承。武則天大怒,將苑中牡丹焚燒大半,其余盡貶至洛陽。

    據說從此牡丹待到秋末便枝葉焦枯如火焚狀,似乎仍在向世人訴說著武則天的驕狂。

    傳說畢竟是傳說,僅供作茶余飯后的談資罷了,事實上武則天是有功于牡丹的,她十分喜歡牡丹,她的家鄉文水縣就盛產牡丹。

    她在登基后,發現宮苑內牡丹很少,就命人把家鄉的牡丹移到御苑中,由于有皇帝做表率,于是王公貴族及平民百姓們也爭相效仿,牡丹自此繁盛起來。

    宋、元牡丹不一般

    “南北梅枝噤雪寒,玉梨皴雨淚闌干。一年春色摧殘盡,更覓姚黃魏紫看。”

    ——范成大《再賦簡養正》

    北宋是中國牡丹發展的又一個輝煌時期,此時牡丹栽培中心由長安移至洛陽。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他的《洛陽牡丹記》中寫道:“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競為遨游”。

    這段時期出現了千葉黃花的“姚黃”和千葉肉紅花的“魏紫”等十分珍貴的品種。

    “姚黃”牡丹

    在洛陽牡丹鼎盛之時,成都、陳州(今河南淮陽)牡丹也相繼興盛起來。

    徽宗年間,張邦基著的《陳州牡丹記》中記述了陳州牡丹的盛況:“洛陽牡丹之品見于花譜,然未若陳州之盛且多也,園戶植花如黍粟,動以頃記”。

    南宋時,牡丹栽培中心南移,四川天彭(今彭州市)、浙江杭州等地成為栽植中心,陸游在他的《天彭牡丹譜》中記述道:“牡丹在中州,洛陽為第一;在蜀,天彭為第一”,于是天彭遂有“小西京”(洛陽也曾被稱為西京)之稱。

    元代,由于社會變化,牡丹栽培處于低谷,直到明朝建立后才有改觀。

    元?王淵《牡丹圖》

    明、清牡丹再發展

    “春風料峭幾枝斜,濃艷依然帶露華。牧佐舊為蕓閣吏,曹南今有洛陽花。”

    ——陳庭敬《自曹州以牡丹見遺賦答》

    明代是牡丹栽植的繁榮時期,栽培中心轉移到亳州、曹州等地,明?薛鳳翔在他撰寫的《亳州牡丹史》中記述了150多個牡丹品種的形狀和顏色,并總結栽培管理經驗,寫了《牡丹八書》,從種、栽、分、接、澆、養、醫、忌八個方面進行了科學的論述。

    在黃河中下游牡丹栽培盛行的同時,甘肅臨夏、臨洮、蘭州一帶牡丹栽培也發展迅速,并形成了當地特有的紫斑牡丹品種群。

    紫斑牡丹

    明末清初,牡丹發展受到影響,到清康熙年間又逐漸恢復,從康熙到咸豐的200年間,又是牡丹栽培的一個昌盛時期,廣東東昌縣曾報道過一棵清乾隆年間從洛陽移來的牡丹,時隔200多年,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仍能開放。

    清?惲壽平《牡丹圖》

    今日的牡丹之美

    品種繁多的牡丹

    在牡丹一千多年的栽培史中,人們培育了數以千計的牡丹品種。

    除按花色、花型分類外,人們也常根據花期的早晚、植株的高矮、當年生枝條成長量、香味濃淡、用途等進行分類。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范圍內又形成了牡丹發展的高潮,無論品種數量、類型還是規模都是以往歷朝歷代無法比擬的。

    這段時期牡丹與科技緊密結合,并且在規模化、產業化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以山東菏澤為例,其牡丹栽培面積已達8萬余畝,品種1000多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牡丹栽培、觀賞和科研中心。

    趙粉牡丹

    近年來,人們又發現不同地區栽培牡丹不僅形態上有一定差異,而且生態習性上也有本質的差別,據此又把牡丹劃分了不同的栽培類群(品種群),這種分類對引種具有重要意義。

    如今,我國作為世界牡丹的發源地,擁有所有8個野生種和1000多個栽培品種,遍及除海南省外的所有地區。

    牡丹的文化內涵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吉祥文化、喜慶文化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內容,而牡丹繁榮興旺、富貴吉祥的文化內涵恰恰與此相吻合,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并涌現出許多以牡丹為題材的詩詞文賦、書法繪畫以及其它藝術品。

    剪紙藝術中的牡丹

    據不完全統計,歷代牡丹詩詞約有10000余首,與牡丹有關的小說、戲劇、影視、故事傳說更是不勝枚舉。

    此外,牡丹的形象也以各種形式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并被廣泛運用于建筑裝飾、衣物服飾、生活用品、流通貨幣、窗花剪紙……

    石刻中的牡丹

    可以說,牡丹被融入到了我國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個五一小長假,和家人一起去看這牡丹的美麗吧!

    • 發表于 2017-04-28 00:00
    • 閱讀 ( 764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