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南方人更會吃?

    導語:若論食譜,中國由北往南食譜越廣,到了廣東,則是“廣東人什么都吃”,若論飲食文化,同樣由北往南越來越復雜精細,是哪些因素決定了這一現象?有趣的是,在歐洲,論及享受飲食文化和飲食習慣,也有與中國相似的巨大南北差異,是自然環境原因還是其他文化原因?

    很難對飲食習慣做一番高下比較。豆腐腦該放鹽還是該放糖?兩派永遠別想說服對方。不過,每天吃飯耗費時間較長的地方,食材會更為廣泛,菜式也較為復雜,自然屬于更會吃、更講究吃的地方。

    一般認為,中國從北到南是越來越講究吃的。中國的美食之都,到底是廣州還是成都,或許還可以爭論,但不太可能被公認為太原或石家莊。而論及食材范圍之廣,恐怕廣東人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天上飛的除了飛機不吃、四條腿的除了桌椅不吃”也只有廣東人才領受得起。

    博大繁復的飲食文化,離不開食材的多樣化。食材即促使廚師開發出各種材料的加工和烹制方法,也豐富了食客的味覺,挖掘培養出更廣譜的口味和品嘗情趣。

    以此論之,廣東是中國最講究吃的地方。只不過,對不同的飲食文化,當人們抱持欣賞和體驗的心態時,它是新鮮、驚喜和異域情調,而當人們需要標榜自己的文化特性時,差異便成了歧視和取笑的對象——廣東人食譜之廣,在今天多少已讓外界的敬畏目光有了幾分異樣。

    營養瓶頸

    南北方飲食文化的差異,首先來自歷史上不同的環境中潛在食物來源的差別。

    人類在捕獵、采集時代,食物中很大比例是動物蛋白,它的營養瓶頸是食物的總能量。轉向農業社會后,單位土地上可獲得的能量大幅增加,可養活更多的人口,而動物蛋白在食物中的比例卻相應大幅降低。

    與狩獵者和游牧者相比,農耕者的營養瓶頸從能量轉向了蛋白質。在農牧混業的社會,肉食尚能保證,但在常年耕作的社會,就要想盡辦法尋找肉食了。盡管在“馴化”了豆科作物之后,農民獲得了植物性蛋白質來源,但對肉食的渴望則古老而根深蒂固。

    ——人類的祖先是高度雜食性的靈長類。除大猩猩外,大型猿類從樹棲轉向地棲后,肉食比例都開始提高,在取食對象上變得高度機會主義。黑猩猩從水果、蠕蟲、螞蟻、蜂蜜、鳥蛋到猴子,什么都吃,靈長類偶爾還會同類相食。人類繼承了雜食特性,離開叢林來到草原之后,食譜中包含了更多肉食,加上人類膨脹了好幾倍的大腦是個高能耗器官,對肉食的需要更加迫切。

    在傳統中國,越往南,肉食越稀缺。首先因為越往南越缺少飼養牛羊等反芻動物所需的草地,且土地復種指數高,大型肉畜只有豬。而豬雖然產肉效率高,但它卻與人爭食——食譜與人類高度重合,因而難以大批飼養,雞鴨也是如此。

    其次,越往南,糧食的蛋白質含量越低,番薯、土豆、芋頭等塊根塊莖類的蛋白質含量遠低于谷物。而谷物中大米和玉米又低于小麥,即便同樣是小麥,南方小麥也低于北方小麥。這樣,南方人必須在主糧之外尋找更多肉食來補充蛋白質,只好挖掘其他一切可能:狗肉、馬肉、青蛙、山鼠、蛇、蠶蛹、螞蚱、蟬、水虱……

    文化倫理

    一個社會的食譜一旦穩定下來,便成為一種習俗,成員們借其來建立文化認同,標識共同體身份。此后,即便生態位和資源條件已經改變,飲食習俗仍將以強大的文化慣性延續下去。特別是食物禁忌,更是構建文化鴻溝、區別身份、激發敵意的有效符號。今天,猶太人和穆斯林早已散居全球,卻仍堅持著古老的閃族食物禁忌(Semitic dietary laws)。

    然而,一個地方有更廣泛的食譜不意味著一定會發展出更繁復的飲食習慣。比如近世的東北地區,它可提供的食材來源,遠較關內地區更為豐富多樣。但在粵菜的定型時期,東北的飲食文化并未勝出華北。

    雖然一個地方飲食文化最精華的部分,往往取決于當地富裕階層。但一個地方是否足夠發達富裕,與其是否產生繁復講究的飲食文化,并無決定性的因果聯系。山西的太古、平遙、祁縣等地曾在數百年間富甲天下,卻沒有發展出足以自豪的飲食文化。同樣,在歐洲,英國曾執掌世界財富牛耳數百年,比之海峽對岸的法國,其飲食文化卻以簡樸著稱。

    有人類學家研究歐洲飲食文化時認為,自然環境的差異只是先天因素,而后天社會形態和社會文化的作用更大。

    譬如相鄰的比利時與荷蘭,菜單上的食譜幾乎完全一樣,都有豐富的海產品和肉食,也都偏好土豆。但是,以信奉天主教為主的比利時人,在歐洲屬于“熱愛生活”的人群,愿意花更多的時間享受飲食樂趣,其飲食的復雜程度和講究程度都較高。而荷蘭人則以高效著名,幾乎不愿在吃上浪費時間。

    在歐洲,烹飪技術、飲食禮儀更為復雜的國家,幾乎都是歐洲南部的天主教國家,比如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而北方的德國、荷蘭、英國等新教國家,相對更注重效率,飲食文化上遠不能與前者相比。

    在普遍注重美食的南歐國家中,法式美食依然卓然不群,自有其特殊文化因素。法國大革命后,平等觀將新的美食哲學普及到了整個社會——真正的美食家是可以超越社會階層的,只要他懂得欣賞。

    新教與天主教的文化倫理差異,在歐洲涇渭分明。早期的新教帶有強烈禁欲主義色彩,崇尚簡樸,禁絕奢侈浪費。17世紀英國內戰期間,清教徒的輝格黨人與天主教的保皇黨對比,前者不茍言笑不愛玩樂,吃的是難以下咽的食物,而后者則較喜歡享受美食的感官刺激。

    美國的情形亦然。從英格蘭移民到北美的清教徒,一開始就繼承了“難以下咽”的英式飲食傳統。19世紀,法式美食隨著新移民登陸北美,開始沖擊北美的飲食文化,美國出現了抵制法式美食的“科學飲食”運動。營養主義者們從食品的營養成分角度出發,論證美式飲食因為比法式美食更科學,所以更值得推崇。

    家庭結構

    不同宗教文化背景下的家庭組織形態,同樣對飲食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在近世的歐洲,天主教國家的家庭多為數世同堂的大家庭,而在北歐新教國家,幾乎都是夫妻為核心的小家庭。

    一個大家庭居多的社會,需要一份更長的菜單。餐桌不但是一個家庭內部維系關系和情感交流的重要紐帶和工具,也會成為社交媒介的重要手段。因此形成一種注重享受飲食感官之樂的文化,是必然的結果。

    在歐洲北部以夫妻為核心家庭的社會,飲食作為情感交流紐帶的功能需求較弱,他們不像南歐人那樣,把大量時間花在餐桌前交流感情。

    中國的情形也是如此。

    在中國,從食物來源的廣泛程度來看,嶺南地區(廣東、福建)相對長江流域,尤其是長江下游地區并無明顯優勢。江南地區近千年來一直是中國經濟中心,嶺南無法與之相比,但近世的粵菜,卻在講究程度上后來居上,壓過有深厚傳統的江南。

    粵菜的崛起雖有商業因素,但從社會學角度看,嶺南地區最顯著的特點是宗族社會。由于歷史上北方移民南下時與本地人的激烈沖突,嶺南地區形成了獨特的聚族而居的社會形態。很多村落甚至呈輻射狀向心分布,最極端的是客家人修造得如同城堡的土樓。


    客家人、潮汕人、閩南人,都是具有極強向心力的宗族社會,雖然因各自居住環境之別(客家人多居住在交通不便、食材不廣的山區),在食材和烹飪偏好上有明顯區別,但這種數世同堂的大家庭結構中,飲食的紐帶作用極為重要,各自都發育出一套極為繁復的飲食文化。

    中國沒有出現過歐洲新教式的禁欲主義,或可認為,中國各地多少都有注重享受美食之樂的文化。但中國大部分地方,都是以夫妻為核心的小家庭,其地方菜式主要由官府菜或鹽商的影響而來。雖然北方也偶有數世同堂的大家庭,但與東南沿海地區的宗族社會仍然不可同日而語。

    今天,高度城市化正在迅速抹去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差異,但歐洲的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和法國人,中國的廣東人、福建人,依然還是最愿意把時間花在吃上的人。



    • 發表于 2014-01-23 00:00
    • 閱讀 ( 98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