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世界肝炎日(World Hepatitis Day)的主題是“消除肝炎”,世界肝炎日的前身是始于2004年的“世界肝炎認知日”,從2011年開始,被世界衛生組織更改為每年7月28日的世界肝炎日。
美國科學家Baruch Samuel Blumberg在上世紀60年代發現了乙肝表面抗原與肝炎之間的關聯,確認病毒性肝炎可通過輸血途徑傳播,并提出了以乙肝病毒的一個亞單位(即病毒的一小部分)來制造疫苗的想法。Blumberg的工作為乙肝的研究和乙肝疫苗的制備打開了新的局面,他也因此獲得1976年的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為了紀念他在抗擊乙肝領域的卓絕貢獻,世衛組織便將他的誕辰日7月28日定為世界肝炎日,這一紀念日旨在向社會宣傳有關肝炎的預防、篩查和治療知識。

肝炎知識
肝炎是一類以病毒為病原體的傳染病,常見的肝炎有甲乙丙丁戊5種,英文寫作Hepatitis A, B, C, D, E。
不同肝炎病毒的傳播途徑也有所不同。甲肝和戊肝是消化道傳播疾病,可以通過污染的手、食物或水傳播;乙肝、丙肝和丁肝則主要通過母嬰、性和血液途徑傳播。
乙肝和丙肝可導致慢性肝炎,引發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極高,近80%的肝癌病例均由感染乙肝或丙肝病毒引起,兩者合并感染尤為危險。
肝炎的主要預防措施為接種疫苗,在各型肝炎中,除丙肝外,均可通過疫苗來預防。

肝炎現狀
全球近50%的慢性肝炎患者集中在11個國家:巴西、中國、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亞、蒙古、緬甸、尼日利亞、巴基斯坦、烏干達、越南。
2015年底時,全世界有近3.25億人患有慢性肝炎,其中,估計有2.57億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7100萬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肝炎導致的死亡在日益增加,在2015年共造成134萬人死亡,與結核病死亡人數相當,超過了艾滋病毒死亡人數。
由于各種肝炎在感染后都很可能不出現癥狀或癥狀輕微,因此受感染者很少獲得檢測和治療。全球只有9%的乙型肝炎感染者和20%的丙型肝炎感染者得到了檢測和診斷,而在確診為乙肝感染的患者中,只有8%(或170萬人)接受了治療。
目前,近190個國家和地區采取為新生兒注射乙肝疫苗、推廣使用一次性無菌注射器等方法來預防乙肝。每年,乙肝疫苗可防止近450萬名兒童遭受感染,自1982年起,全球已接種10億劑乙肝疫苗,避免了數以百萬計的肝癌和肝硬化導致的死亡。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通過攝入污染的食物或水或通過直接接觸感染者而引起,甲肝的感染風險與缺乏安全用水、環境衛生條件惡劣以及個人衛生狀況不良(如臟手)有關聯。
絕大多數感染甲肝病毒的人都可以憑借自身免疫系統戰勝病毒,最終完全康復,并獲得終身免疫,不會再得。只有很小部分感染甲肝病毒的人死于重型肝炎(急性肝衰竭)。
甲型肝炎屬偶發疾病,在世界各地流行,有循環復發的趨勢。甲肝病毒可在環境中長期存在,一般的消毒措施和控制細菌病原體的食物制作程序,往往無法將其殺滅,但注意個人衛生可以降低感染風險,接種甲肝疫苗也能避免感染。

乙型肝炎
乙肝是各型肝炎中感染人數最多,對全人類的危害性也最強的。
乙肝病毒通過接觸感染者的血液或其它體液傳播,也可通過母嬰傳播。尤為可怕的是,乙肝病毒在體外可存活至少7天。在此期間,如果病毒進入未接種乙肝疫苗者的身體,依然可造成感染。
嬰幼兒感染乙肝病毒很容易導致慢性乙型肝炎,在出生第一年感染病毒的約80%~90%轉為慢性感染,6歲前受到感染的30%~50%轉為慢性感染。但成年后感染乙肝病毒的話,則只有不到5%的人會發展為慢性肝炎。
乙肝病毒感染的潛伏期為30~180天,平均75天,在感染后30~60天即可診斷為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病毒可在感染者體內持續存在。
在西太平洋區域和非洲區域,乙肝感染率最高,這兩個區域的成年人口感染率分別為6.2%和6.1%,而美洲區域的成年人口感染率為0.7%。
2015年,乙型肝炎導致88.7萬人死亡,大多死于并發癥(包括肝硬化和肝癌)。
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世衛組織建議為所有嬰兒在出生后盡早(最好是在24小時內)接種乙肝疫苗。目前,五歲以下兒童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很低,這可能歸功于乙肝疫苗的廣泛應用。乙肝疫苗對預防乙肝病毒感染及乙肝導致的慢性肝炎和肝癌發展的有效率達到95%。
乙肝并不會通過握手、同桌進餐、工作共事等途徑傳播,對乙肝患者的歧視和排斥是毫無必要且非常不理智的。

丙型肝炎
丙肝最常見感染方式為血液傳播,包括:不安全的注射操作、對醫療器械的消毒不夠徹底、輸入未經篩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等。
丙肝不會通過母乳、食品或水等消化道途徑傳播,也不會通過與感染者擁抱、接吻以及共用食品或飲料等偶然性接觸傳播。
全球有1.3億至1.5億人受到慢性丙肝感染,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為非洲、中亞和東亞。
抗病毒藥物可使90%以上的丙肝感染者得到治愈,從而降低肝癌和肝硬化的死亡危險,及早診斷、及時治療,是對抗丙肝的有效手段。

丁型肝炎
丁肝病毒感染只會與乙肝病毒感染同時發生或出現重疊感染,通過乙肝免疫接種就可使丁型肝炎感染同時得到預防。
估計全球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人員中有5%合并感染丁型肝炎病毒,且疾病分布呈全球性。
丁肝病毒通過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體液傳播,但母嬰垂直傳播的情況非常罕見。
同時感染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可導致輕度至重度或甚至暴發性肝炎,但是通常情況下可徹底痊愈,并且發展成慢性丁型肝炎的情況十分罕見(不足急性肝炎的5%)。但與乙肝病毒單一感染者相比,丁肝病毒重疊感染可使肝硬化的發展速度顯著加快。

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是一種主要經由被污染的水傳播的疾病,經常發生在只能有限獲得或間斷獲得安全用水的地方。目前,東亞和南亞的發病率最高,但病例也常常出現在戰爭地區、人道主義突發事件中和其它地區流離失所的人群中。
戊肝的感染人數相對較少,且通常不致命,但在懷孕期間感染急性戊肝可造成暴發性肝炎(急性肝衰竭),對于孕晚期的孕婦來說,戊肝導致的死亡率可達20%。
據估計,全球每年有兩千萬人感染戊肝。其中300多萬人出現肝臟發炎,5.66萬人死亡。目前治療戊肝沒有任何特效藥,這就使預防顯得越發重要。通過保持食物清潔,人們可以保護自己免受戊肝病毒感染。

小知識:有時我們體檢會查乙肝五項,俗稱“兩對半”,其中有一項“乙肝表面抗體”(有時寫作“抗-HBs”),很多人的結果都為陽性,千萬不要擔心,這可不代表感染了乙肝病毒。
乙肝表面抗體是乙肝表面抗原刺激人體免疫系統后產生的抗體,如果接種過乙肝疫苗,這一項結果為陽性是非常正常的。但也有一些成年人接種過乙肝疫苗,這一項卻為陰性,這是因為隨著年齡增長,抗體水平已經逐漸低下了,有些人降低到了檢測限以下,便呈現陰性結果。但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很少發展為慢性肝炎,所以即使乙肝表面抗體為陰性,也不必過于擔憂。
【參考資料】
1.
2.
3.
4. Halliday ML, Kang LY, Zhou TK, Hu MD, Pan QC, Fu TY, Huang YS, Hu SL. An epidemic of hepatitis A attributable to the ingestion of raw clams in Shanghai, China. J Infect Dis. 1991 Nov;164(5):852-9.
5. Jacobsen KH, Wiersma ST. Hepatitis A virus seroprevalence by age and world region, 1990 and 2005. Vaccine. 2010 Sep 24;28(41):6653-7. doi:10.1016/j.vaccine.2010.08.037. Epub 2010 Aug 17. Review.
6.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EASL 2017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J Hepatol. 2017 Aug;67(2):370-398. doi: 10.1016/j.jhep.2017.03.021. Epub 2017 Apr 18.
7. Allison RD, Patel MK, Tohme RA. Hepatitis B vaccine birth dose coverage correlates worldwide with rates of institutional deliveries and skilled attendance at birth. Vaccine. 2017 Jul 24;35(33):4094-4098. doi: 10.1016/j.vaccine.2017.06.051. Epub 2017 Jun 28.
8. Stepanova M, Younossi ZM. Economic Burden of Hepatitis C Infection. Clin Liver Dis. 2017 Aug; 21(3):579-594. doi: 10.1016/j.cld.2017.03.012. Epub 2017 Apr 22.
9. Rein DB, Stevens GA, Theaker J, Wittenborn JS, Wiersma ST. The Global Burden of Hepatitis E Virus Genotypes 1 and 2 in 2005. Hepatology. 2012 Apr;55(4):988-97. doi: 10.1002/hep.25505.
10. Lozano R, Naghavi M, Foreman K, Lim S, Shibuya K, Aboyans V, Abraham J, et al. Global and regional mortality from 235 causes of death for 20 age groups in 1990 and 2010: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 Lancet. 2012 Dec 15;380(9859):2095-128. doi:10.1016/S0140-6736(12)61728-0.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