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清朝歷史上最專政攬權之人 ,他要殺的人連皇帝都沒辦法保住

    大清王朝經過三代四位領導人(多爾袞算一位)的努力,終于在中原占住了腳。但是對于這個由少數民族新建的王朝來說,他們的政權還談不上穩定,因為統治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所要面臨的問題復雜繁多,這需要建立一套完整而有效的政治體制,使國家“機器”運轉起來,這個問題可以仿效前朝假以時日可以解決。然而當下最為迫切和棘手的問題還是mín族矛盾和戰亂之后的“經濟建設”,能夠及時解決這兩個大問題,才能穩固大清政權,所以大清朝急需要一位有能力的君主來“回狂瀾于既倒”。

    ▲順治皇帝,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

    順治皇帝年24歲就駕崩,遺詔三阿哥玄燁繼承大統,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四大臣輔政,史稱“四臣輔政”。就這樣大清王朝新的“領導班子”就算搭起來了。而促成這一切的不是大行皇帝,而是太皇太后,那位被后人稱為“孝莊太后”的女人。

    這四位輔政大臣很明顯的一個共同點就是非愛新覺羅的異姓大臣,孝莊太后之所以這樣安排就是因為吸取了“多爾袞僭越皇位”的教訓,認為宗室輔政不利于皇權穩固。而且第一代戰功顯赫的親王們都已經相繼離世,承襲爵位的王爺們顯然就沒多大分量了,所以這次異姓大臣輔政也就沒有那么多“節外生枝”之事了。

    提起這四位輔政大臣,大家最熟悉的恐怕就是鰲拜了,一說起鰲拜第一印象就是亂臣賊子,被“無情”得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最近的新聞也報道,在遼寧省大連莊河市的一個村莊,那里的居民多是鰲拜的后裔子孫,到現在還有人時而以“罪人”自稱。其實,事出必有因,我覺得我們評價一個人不應該只是簡單的根據結果而蓋棺定論。當然,鰲拜結黨營私、篡取權力、巧取豪奪固然是要大力貶斥,本人也無意為其“平反”,只是想和讀者朋友們共同研究一下鰲拜,研究他是如何一點點走向“萬劫不復的無底深淵”。

    ▲鰲拜(?—1669年,滿語:Oboi),清初權臣,出身瓜爾佳氏

    鰲拜何許人?鰲拜本姓瓜而佳,出生在滿洲貴族家庭,他的伯父就是后金開國元勛費英東,是努爾哈赤時代參與議政的五大臣之首,是努爾哈赤的“鐵哥們兒”。出生在這樣將門,成年后的鰲拜便很容易就能夠躋身于后金將領行列。

    鰲拜能夠有這樣一個“先人一步”的起點,那是他的幸運,但是真正的榮譽與地位,還得靠自己的奮斗。鰲拜的成名之戰就是攻占皮島。皮島是位于鴨綠江如海口偏東的一個小島(現在屬于朝鮮領土),大明王朝的抗金名將毛文龍就鎮守此島。毛文龍利用島嶼的有利位置,多次對后金發動游擊戰,襲擾后金后方。毛文龍就像扎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父子腳心里的釘子,使其無法大展拳腳,所以后金人對毛文龍可謂深惡痛絕。

    讓人意想不到的拔掉皇太極深惡痛絕之“釘子”的人,居然是明朝抗金名將袁崇煥,說實話這多少還是讓后金人“驚喜”的,而先斬后奏執意處死毛文龍,正是袁崇煥最為后人所詬病之處。盡管毛文龍已死,但是皮島的抗金勢力還在,還是讓皇太極憂心忡忡。

    皇太極想要在山海關與大明決戰,首先就得拔掉皮島這顆釘子。皇太極先是派遣貝子碩托協同降將孔有德、尚可喜和耿精忠一同攻打皮島,但是久攻不下。于是,皇太極責令英武郡王阿濟格接替碩托,而鰲拜正是阿濟格麾下的一名將領。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

    依照阿濟格制定的作戰方案,會兵分兩路,一路軍正面攻擊吸引火力,二路軍則趁機登島,直搗黃龍一舉拿下島嶼。鰲拜主動請纓并立下軍令狀,主動要求帶領二路軍,登島搏戰。實際“聲東擊西”根本沒起作用,明軍主力炮火直接對向登島的后金人。就是在這樣困難的狀況下,鰲拜身先士卒,迎著炮火登島與敵人肉搏,最后硬生生地將皮島攻下。

    皇太極聞知攻占皮島,可謂欣喜若狂。皇太極特地強調:皮島雖小,但是戰略意義極大。的確如此,朝鮮臣服,皮島攻占,這對剛剛建立的大清真是意義非凡。在清除大后方各種敵對勢力后,大清終于可以專心攻打最終的敵人——大明王朝。

    而鰲拜也因此役功勛卓著被賜爵三等男,并賜予“巴圖魯”稱號。對于鰲拜而言,這一戰成名的更大的意義就是被皇太極所注意,有意要重點培養為心腹。不久鰲拜就被編入鑲黃旗護衛軍。在后續對大明的戰爭中,鰲拜可謂越戰越勇,例如松錦戰役這樣的重大戰役鰲拜部都是主力軍,建功立業自然不在話下。

    皇太極對于鰲拜的賞賜也可謂毫不吝惜,從巴牙喇纛章京,再到三等梅勒章京,每次賞賜錢物甚厚,這樣鰲拜就成為皇太極的絕對忠臣。據說鰲拜在戰斗中,多次用身軀為皇太極遮擋刀槍和炮火,才使得皇太極化險為夷,。所以皇太極時期的鰲拜是大清難得的一員勇將,更是皇太極的絕對心腹嫡系。

    ▲赫舍里·索尼(1601年—1667年),滿洲正黃旗人,清朝開國功臣之一

    皇太極對鰲拜的栽培沒有白費。皇太極駕崩,在嗣位之君撲朔迷離之時,索尼、鰲拜等人站了出來,這些兩黃旗的功勛之臣態度堅決地支持皇子嗣位,甚至不惜犯上作亂、以命相搏。正因如此,多爾袞才有所顧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讓出近在咫尺的皇位。雖說,很難否認鰲拜等人有維護自身利益之動機,但是更主要的還是出于對先帝的忠誠,如果僅為了利益,鰲拜等人完全可以投靠多爾袞,助其一臂之力,那樣恐怕獲得的利益會更大。

    鰲拜等人雖然勉強保住了皇子的皇位,但是無法保證皇權旁落。多爾袞使用權宜之計,推舉福臨(順治帝)繼承大統,濟爾哈朗和自己攝政,然后多爾袞又利用手中權利,將濟爾哈朗“擠走”,成功將大權獨攬,這樣當年那些如鰲拜等保皇派大臣們便厄運難逃。

    多爾袞一直處心積慮想要置鰲拜于死地,而且多爾袞給鰲拜“按”的罪名十分牽強,明顯是打擊報復,但是鰲拜最后都能得到免死,僅受到革爵免職,貶為庶人之類的懲罰,這就有些蹊蹺了。這里舉一個例子,鰲拜隨同豪格出征四川攻打大西張獻忠,最終豪格凱旋而歸。這本來是大功,但是多爾袞卻以一些莫須有的罪名處置了豪格和鰲拜,豪格最后瘋死獄中。而鰲拜,當時的罪名是支持豪格篡位,這樣的大罪本來是要論死,然而最后也沒被殺。作者認為,這期間鰲拜必定是得到了“大”人物的保護,而有此能量的“大”人物就是那位掌控大局的幕后女人——孝莊文皇后。換句話說,鰲拜已然成為皇太后的心腹之人。

    ▲孝莊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

    正因鰲拜之忠誠,在多爾袞死后,順治皇帝對鰲拜格外倚重。他將鰲拜留在身邊,不但做自己的保鏢,更是授權鰲拜參與議政。要知道,鰲拜乃是武將出身,議政這類“文鄒鄒”的事情并不是他的強項,剛剛親政的順治皇帝也就十幾歲,恐怕很多事情并非皇帝一人可以獨斷,而這種種安排還是離不開皇太后的幕后操控。

    本人之所以敢于如此大膽猜測,并非毫無根據。有史料記載,年輕皇帝比較叛逆,和皇太后之間經常產生摩擦,而鰲拜經常充當母子之間的協調人,能夠參與皇帝家事,可見鰲拜與這母子的關系絕非一般。另外,順治十四年,皇太后病重臥床,鰲拜晝夜在宮中侍奉,以至于自己都顧不得吃飯和休息,為此順治皇帝特地嘉獎鰲拜之忠心。鰲拜對皇太后之忠誠以及皇太后和皇帝對鰲拜之信任,由此可見一斑。

    所以,順治十八年,鰲拜成為輔政大臣就必在情理之中了。

    ▲清朝的八旗

    輔政初期,鰲拜還是有所顧忌的,畢竟他只是排在四大臣之末位。但是首輔索尼的“縱容”,甚至是“慫恿”給了鰲拜做大做強的機會,而“導火索”就是“換地事件”。

    蘇克薩哈隸屬于正白旗,而其他三位輔臣都屬于兩黃旗,所以他們之間存在利益沖突。另外,這兩白旗在多爾袞執政時期迅速抬頭,并且所獲得的利益也是最優化,這本身就值得兩黃旗羨慕嫉妒恨,所以多爾袞倒臺后,兩黃旗人一直在尋找時機壓制兩白旗。現在四大輔臣三位隸屬兩黃旗(索尼和遏必隆隸屬于正黃旗),看來時機已到,于是鰲拜就“跳了出來”要求兩黃旗和兩白旗換地。以蘇克薩哈為首的兩白旗眾大臣自然不肯,于是鰲拜鋒芒直指蘇克薩哈等人。

    這個事情的最終結果也是兩黃旗無理的換取了好地,但是過程十分殘酷,簡言之鰲拜給除蘇克薩哈外,那幾位反對鰲拜換地的兩白旗大臣被“扣”了一個很大的罪名,將這幾人強行處死(本來刑部擬定的處罰方式是鞭刑),蘇克薩哈為求自保,只能沉默,不在公然對抗鰲拜,所以兩白旗政治勢力幾乎被消滅殆盡。

    ▲納喇·蘇克薩哈(?—1667年),清朝大臣,滿洲正白旗人

    這個事件,表面上看上去只牽扯鰲拜和蘇克薩哈兩人,但實際上這是四位輔政大臣,乃至整個八旗之間的內部政治利益之斗爭。鰲拜只是在前面“沖鋒”之人,“換地”也只是個引子,其真正的目的是要徹底消滅蘇克薩哈為首的兩白旗政治勢力。原本蘇克薩哈和兩白旗本是多爾袞和多鐸的勢力,所以這種政治分歧和利益沖突由來已久。再加之,蘇克薩哈是依靠背叛主子多爾袞才有今天的地位,這也讓以忠誠為榮的索尼、鰲拜等人所不齒,所以我們相信,索尼和遏必隆在背后一直支持鰲拜,而實際上這種支持已經近乎公開化。

    而鰲拜得逞之后,變更加囂張,變本加厲,開啟了他的專權模式。所以鰲拜專權的機會是來自黨派之爭,更是由于利益集團更高權力所有者縱容之結果。

    盡管“換地事件”索尼支持鰲拜,但是鰲拜的恣意妄為還是超乎索尼之預料,他忘記了鰲拜乃是武將出身,做事情不懂得收斂,甚至不留后路。其實換地之后兩白旗的旗人們并沒多倒霉,他們利用自己滿洲旗人的身份恣意圈占漢人土地,這對于給剛剛經歷戰亂的百姓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這導致全國mín族矛盾驟升,國家之安定岌岌可危。

    ▲康熙戎裝

    像索尼這樣的歷經四朝的大清高級文臣,他內心十分清楚鰲拜所作所為之危害,但是他也知道眼下還不是扳倒鰲拜的時機,因為鰲拜功勛卓著并且深受太皇太后之信賴,所以他十分精明地選擇“退居二線”,以自己年老體衰為由在家中修養。

    索尼的蟄伏讓鰲拜更加肆無忌憚,他開始發展自己的黨羽,這些黨羽唯鰲拜馬首是瞻,這直接的后果就是威脅皇權,這讓康熙皇帝,甚至是孝莊皇太后所不能容忍的,實際上這也就決定了鰲拜最后的悲慘結局。

    康熙六年,索尼病逝,在病逝前索尼上書要求康熙皇帝親政,應該說索尼的這份生前奏本確實別有一番滋味。

    種種跡象表明,索尼并沒有真正地淡出政壇,他的第三子索額圖就是他在朝中的眼線。這個索額圖就是日后康熙智擒鰲拜的第一功臣,雖然智擒鰲拜之時,索尼已經去世,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索額圖之成就必定得到其父索尼的指點,甚至我大膽猜測,智擒鰲拜就是索尼一手策劃,當然這是后話。

    蘇克薩哈十分識趣,見索尼上書歸政,自己也上書請求康熙皇帝親政,此時索尼已經去世,蘇克薩哈次輔變首輔。兩位首輔大臣都主張皇帝親政,康熙皇帝就順理成章的親政了。但是鰲拜不這么想,盡管表面承認皇帝親政,但實際上鰲拜還是將權利攥在手里。鰲拜甚至跋扈到了以莫須有的罪名將蘇克薩哈滿門抄斬,康熙皇帝在明知蘇克薩哈無罪的情況下,還是無力保住蘇克薩哈。康熙皇帝已經忍無可忍了,他決心要除掉鰲拜。

    ▲康熙擒鰲拜

    威脅皇權自然是大忌,可是鰲拜似乎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已然十分危險,每日照常囂張跋扈,不把年少的皇帝放在眼里。康熙皇帝正是利用鰲拜的狂妄自大,依索額圖之計,以娛樂玩耍為掩護,培養了一批滿漢貴族家的孩童。這些孩童每天以娛樂皇帝為由練習布庫(漢語就是摔跤)這一滿族傳統游戲,最后就是這些孩童將鰲拜一舉擒獲。

    將鰲拜擒獲之后,康熙皇帝迅速剪除鰲拜黨羽,終于實現了實際意義上的親政。而鰲拜則被康熙皇帝罷黜一切爵位,最后在獄中憂郁而死。據說康熙皇帝之所以沒有將鰲拜直接處死,是因為鰲拜將自己身上的傷疤裸露出來,這傷疤都刻苦著鰲拜功績,因而年輕的皇帝才心出惻隱,對其從輕發落。

    鰲拜專權就此終結。而索爾圖也因為擒拿鰲拜有功,迅速稱為康熙皇帝身邊的近臣,委以重任自然不在話下。

    ▲大清版圖

    文章到此,以將鰲拜的故事已經簡單介紹完了,我們不妨做一下總結:

    鰲拜之所以從一介武夫而走上權利之巔,甚至到了威脅皇權的地步,應該說鰲拜自己的跋扈、狂妄的個性有很大關系,也與他自身修養不足,不懂得政治與權利“游戲”的基本規則,這些都是鰲拜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鰲拜所得到的背后支持與庇護,也恰恰給了他恣意妄為的好機會,這方面原因是不能忽視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覺察到,一些潛伏在政治這潭深水里的一些真正的高人,巧妙地讓鰲拜之所為為己所利用,例如那位死后被謚“文忠”的首輔索尼,他才是這一事件的最大贏家。

    最后再多說一句,鰲拜并無謀逆篡位之心,所以他只能算權臣,不能算奸臣。敬請關注下一期,一代明君——康熙大帝的成功之路。

    《大清崛起錄》系列 第六回,每周一更新

    歷史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王金百

    • 發表于 2017-08-04 00:00
    • 閱讀 ( 68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