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海洋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地方,征服海洋一直成為人類的理想。雖然在近代航海領域,西方一直占據著技術和時代優勢,但中國人航海的歷史卻遠超他們想象:
殷商與西周時期
聰明的中國人學會制造船,并且懂得制成帆而利用風力航行。不過,這時的船主要用在江河中航行。而隨著海上活動興起,航海知識逐漸增加,將中國東部的海域劃成“北海”、“東海”、“南海”。
先秦時期
人們對海洋潮汐有了些許了解,海上導航已與天文學結合起來。人們對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進行了定量觀測,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利用北極星為航行定向,先秦時期的航海技術已有一定的基礎。
秦漢時期
掌握了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的季風規律,已開始自覺使用季風航海。兩漢時期人們只有利用季風,才能做遠洋航行。漢時,人們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確測量海上地形地貌。人們對潮汐成因與月球運動聯系起來,反映了人們對潮汐認識的進步,同時對人們航海借海潮流向進出港灣有一定的幫助。秦漢時期中國已步入了世界先進航海國家的行列。
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航海技術趨于成熟,人們已能熟練運用季風航行,天文、地理導航水平都有明顯提高,對潮汐也能進一步正確解釋。唐代,人們已能認識到北起日本海,南至南海的風有規律德到來和結束,這種與航行有關的季風成為“信風”。在利用這些信風航行的同時,人們已能正確地歸納和總結出這些信風的來去規律。
開元年間天文學家憎一行已可以利用“復矩”儀器來測量北極星距離地面的高度,雖與實際數字有一定的差距,但這是世界首次對子午線的實測,而且這種測量術很可能已經在航行中使用。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極星的高度而進行定位導航。
深入研究了潮汐運動與月亮運動的同步規律,對潮汐運動中的形成原因、大小潮出現的時間、計算方式、潮汐循環的周期等做了詳細的論述。
兩宋時期
兩宋時期航海技術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針的廣泛應用。
指南針的應用,在南宋時期發展成羅盤形構,隨著精確度不斷提高,應用越來越廣泛海上航行已逐步依靠指南針指示方向。促進了中外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應用于航海,是世界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對世界文明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明朝時期
明朝的航海技術主要表現在對海洋綜合知識的運用以及航行技術方面有較大的提高與進步。
造船的壯大;牽星術來確定船舶的航行位置;對信風的利用;對海上風云氣候、海流潮汐的變化規律也十分熟悉,成就了這一時期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為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起到重大的促進作用。
清朝前中期
清朝前中期的航海技術雖然沒有很大創新,基本上繼承前人的傳統方式。但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開始以沙漏計時。比起傳統的焚燒更香以及日月位置估算時間更為精確。但是由于進步緩慢,相形之下,中國的航海技術已開始落后于西方。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