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克一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紙質娛樂工具。即使是在網絡游戲盛行的21世紀,它的身影還是會時常出現在聚會休閑中。從古至今,以撲克游戲或博彩為題材的文學繪畫、影視作品更是不計其數,讓人印象深刻。

香港電影《賭王》中,撲克是重要道具(圖源見水印)

飛刀,又見飛刀!(圖源見水印)
那么,撲克到底是誰發明的呢?它的起源地是哪呢?“撲克”是英文poker的音譯,那么它來源于英國嗎?還真不盡然。對于撲克的發明權問題,世界上好多國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說法。
意大利人說,發明撲克牌的是威尼斯商人,他們在外出經商時發明了撲克,用來計算日期和娛樂;比利時人說,早在公元1379年,撲克就在他們國家出現了;法國人說,撲克牌是1392年,法國的一名學者為了讓長期患有精神病的法國皇帝卻爾斯六世消愁解悶而設計的;而瑞士人說,他們還找到了保存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的一份瑞士僧侶的文件,里面記載,撲克牌在公園1377年就流傳到瑞士去了;還有人說,撲克牌是中國古代一位皇帝為取悅寵妃而發明的等等。

法國畫家喬治·德·拉圖爾《草花 A的作弊者》,畫于1620年, 現藏法國盧浮宮(東方網)
其中,有一種比較主流的說法是:撲克的始祖是中國人發明的“葉子戲”。美國《紐約時報》橋牌專欄的主編艾倫?特拉克斯特曾感慨地說:“中國在2000多年前就發明了紙牌,中國是紙牌的故鄉。”
“葉子戲”,大約出現在漢代,據說是大將軍韓信為了使士兵減少鄉愁所發明,在軍中發明了一種供娛樂用的紙牌,因其只有樹葉大小,故稱之為葉子戲。

韓信畫像(網絡圖)
不過,留有確切記載的則是在唐代。《成定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述:“唐李為賀州刺史,與妓人葉茂蓮江行……因謂‘葉子戲’。”“葉子”本義是指書卷中的一頁,“葉子戲”紙牌是以紙片繪制而成。唐初,民間流傳一種博戲——彩選。唐文宗開成年間,賀州刺史李郃對“彩選”加以改良,發明了書寫在冊頁上的紙牌博具。當時這種博戲在王公貴族中十分盛行。不久,便隨著我國木刻雕牌印刷術的興起采用新法刻印紙牌了。

唐朝“葉子戲”(西安晚報)
“葉子戲”風靡全國是在宋代,不但文人學士樂此不疲,就連平民百姓也饒有興趣。還出現了一些有關“葉子戲”的書籍和牌譜,如《葉戲原起》、《編金葉子格》、《小葉子格》、《新定編葉子格》、《擊蒙葉子格》等。《葉戲原起》一書中這樣形容道,“便宜挾以游,一也;靈活可思,二也;無彈棋坐隱之煩,三也;可容坐四人,四也;可以聚談不厭,五也”。
“葉子戲”經過無數藝人巧匠的加工改造,到了明清時期,“葉子戲”有了較大變革,每套分為4門40張,牌長8厘米,寬2.5厘米。牌上圖案名目繁多,繪有各色人物、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等。明代很多畫家、文人都參與了葉子和酒牌的創作,使得明代紙牌設計水準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明代大畫家陳洪綬(老蓮)用4個月時間創作的一套《水滸葉子》,牌面上40位梁山好漢神態各異,成為中國古代畫壇之瑰寶。當然,把紙牌從單純的娛樂活動轉化成各種各樣的算命、賭博等民俗活動,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明末畫家陳洪綬的《水滸葉子》(網絡圖)
不過,“葉子戲”畢竟是中國的紙牌,它只是現代撲克的藍本。到了13世紀,中國紙牌由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帶到了威尼斯,所以威尼斯是歐洲最早有紙牌的地方。
傳入歐洲后,紙牌演變為卡片,逐漸形成了目前普遍的撲克牌。最早撲克牌張數各地不一。意大利的每副78張,德國的每副32張,西班牙的每副40張,法國的每副52張。以后成為國際性撲克牌的撲克每副52張,再加上“丑角”(亦稱大小王或大小鬼)兩張,共54張。至此,撲克牌上花色、點數及K、Q、J圖案,基本上定型了。
另外,撲克牌分四種花色,分別是黑桃、紅心、方塊、梅花。四種花色在各個國家也有不同的寓意:中國人理解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法國人理解為矛、方形、丁香葉和紅心;德國人理解為樹葉、鈴鐺、橡樹果和紅心;意大利人理解為寶劍、硬幣、拐杖和酒杯;瑞士人理解為橡樹果、鈴鐺、花朵和盾牌;英國人則理解為鏟子、鉆石、三葉草和紅心。

撲克的四種花色代表什么?各國解釋不同(網絡圖)
在現代,撲克牌還被用于制作通緝要犯的工具。2003年,美伊戰爭爆發后,包括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在內的很多伊拉克高級官員和重要人物都藏匿起來,美軍搜尋起來十分困難。于是,美國政府設計并印制了繪有人像在牌身上的撲克牌,用以幫助軍隊識別薩達姆·侯賽因政府的通緝犯成員。如今,撲克牌通緝令被廣泛用。我國各地公安系統也曾制作過很多套撲克牌通緝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撲克除了娛樂、博彩,被神乎其技地用作“武器”,還能幫助抓捕罪犯,這應該是撲克發明者當初沒有想到的吧。

撲克牌通緝令中的伊拉克高官(網絡圖)

我國警方發布撲克牌通緝令(河南日報)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