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云:“響水不開,開水不響”,這是一個大家都感受深刻的現象——在水快要燒開前,容器內總是會發出明顯的響聲,以前的鐵壺更是猶如鳴笛一般,但在水燒開之后卻會安靜得多。這早已被人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但你又是否了解其背后的科學原理呢?
要明白為什么會“響水不開,開水不響”,我們首先需要知道兩個簡單的物理學常識:1. 空氣在水中的溶解度是隨著水溫的上升而下降的,也就是說,水溫越高其所能溶解的空氣就越少;2. 水越深壓強越大,反之亦然。需要加熱的水本身就含有一定量的空氣,并且由于容器內壁表面并非完全光滑,也會吸附有少量空氣。在燒水過程中,這些空氣變成氣泡后的不同情形導致了響或不響的不同結果。
通常情況下,水的沸點是100攝氏度,要將其燒開需要吸收足夠的熱量,水溫的升高是一個漸變的過程。靠近熱源的容器底部溫度無疑會更高,因此在燒水時會首先在受熱面的容器壁上形成許多小氣泡。生成氣泡后,受熱面附近的過熱水層會不斷向小氣泡內加入水蒸氣,導致其內部壓強增加、體積膨脹、所受浮力增大,當氣泡所受浮力大于其與容器壁之間的附著力時就會開始上浮。
在水沸騰之前,容器內不同深度的水層溫度并不相同,越靠近受熱面附近的水層溫度越高,反之越低。氣泡在上浮過程中,由于水溫會越來越低,再加上泡內部分水蒸氣會凝結成飽和蒸汽,導致氣泡內壓強迅速減小,盡管外部水壓也會有所減小,但總體來說仍以前者的減小速度更快。因此,當氣泡外壓強大于氣泡內壓強時,上浮的氣泡在抵達水面前就會迅速變小和破裂。水溫越接近沸點,這種現象就越明顯。大量氣泡的形成、上浮、然后又縮小破裂的過程使得水內劇烈振蕩,發出響聲,形成了“響水不開”的現象。
隨著對水的繼續加熱,以及對流和氣泡的熱傳遞作用,使得容器內各水層的溫度基本趨于穩定。這樣,當氣泡脫離容器壁上浮時,其內部的飽和蒸氣就不會再凝結,同時外部水壓也在減小,整體結果是氣泡外壓強不會大于氣泡內壓強,最終使得氣泡能夠迅速膨脹和上浮,直到接觸水面并釋放出內部的空氣和蒸汽。這時,水開始沸騰被燒開,而因為氣泡是在水面才破裂,所以形成的振蕩明顯減弱,便有了“開水不響”的現象。
根據上述原理我們可以推論,對于同等質量的水,如果用來加熱的熱源功率越高,那么“響水”的時間就會越短、響聲也就會越大。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對比一下柴火灶燒水和電熱水壺燒水時“響水”的動靜和時長,就能輕松驗證這個小推論了。
(作者:鄒中林)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