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將至,這兩天壹讀君已經隱隱預感到朋友圈中涌動的惡意,屆時,一大波過節圖必將洶涌而至。玫瑰花、大頭照、電影票,或是其它,不管曬的是什么,都在紅果果地宣誓著三個字:秀恩愛!
雖然距離上個情人節不過半年,但沉浸在愛情中的伴侶們毫不介意繼續秀下去,秀出風格、秀出水平,而無視單身汪們噴火的雙眼和“秀恩愛死得快”的詛咒。而單身汪們一旦翻身,也一樣非秀不可。
今天,壹讀君就跟大家聊聊秀恩愛這個行為,戀愛是兩個人的事兒,為什么人們會樂此不疲地秀恩愛?
而過度秀恩愛為什么會被討厭呢?
最高調的和最文藝的秀恩愛
秀恩愛在英文中叫PDA(Public Display of Affection),這個詞兒挺新,但秀恩愛的行為卻是不分種族、年代和國家,一直存在于世。
中國古人往往不能自由戀愛,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了婚禮的時候,還是要秀的。古人云,婚禮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這是很重要的事,必須廣而告之,向親友父老、街坊鄰居宣布夫婦關系結成。
這種通過婚禮的“秀恩愛”,更多是為了宣布和鞏固男女雙方的性別角色和社會責任。
除此之外,古人也有古人“秀恩愛”的方法。比如西漢的大臣張敞,經常給老婆畫眉毛,鬧得滿長安城都知道。有好事的跑到漢宣帝那里告狀,說這個恩愛秀得太高調了,全城老百姓都知道,有損大臣的體統。皇帝也多事,找張敞來問話。張敞回答說:“臣聽說,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比畫眉更過分的事啊。”皇帝想想有道理,就沒責備他。
這件事還被寫進了《漢書》,流傳千年,這個恩愛秀得可是曠古爍今。

還有一個非常牛的秀恩愛。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跟這個比起來都弱爆了。同樣是唐代詩人,元稹和白居易這一對好基友真是恩愛情深。元稹在四川閬州西寺的墻上寫滿白居易的詩,而白居易則寫元稹的詩上百篇,做了一個屏風。他還給元稹回信說:“君寫我詩盈寺壁,我題君句滿屏風。與君相與知何處,兩葉浮萍大海中。”
壹讀君認為,這個恩愛秀得實在是夠文藝,夠逼格,一點都不會讓人覺得厭煩。
在社交網絡秀恩愛,完全停不下來好嗎?
在當今的社交網絡時代,秀恩愛簡直成了情侶們喜聞樂見的日常娛樂活動,在個人主頁上稍微刷新一下,就有鋪天蓋地的情侶自拍和情感告白撲面而來。
一些單身黨們則默默舉起了火把,在網絡上組建起燒死情侶的象征軍團并控訴著:“在網上秀得這么高調,有必要麼!”
壹讀君要告訴單身人士,的確有必要,尤其在社交網絡上。為了自我形象的完善,他們還會一直秀下去。

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曾提出“擬劇理論”,將社會中的人比作舞臺上的演員。舞臺大體分為前臺和后臺兩個區域。大家在前臺,也就是在能被別人看到的地方,利用外表和舉止表演出希望被人接受的信息,后臺則是演員離開前臺,進行休息和緩解表演緊張的地方。
如今大眾棲身的社交網絡,則完美地將后臺搬到了前臺,這下子所有人都能是全天候的演員了,無論人前人后。在離開群體的地方,社交平臺上發表的文字和po的圖片都是很安全的面具,我們可以戴著它們表演自己理想的形象,就連自稱女漢子的姑娘自拍前也要糾結好幾個角度嘛。
理想的自我形象經營在社交平臺上是極重要的,一般來說,人們都希望展現自己優秀、美觀、受歡迎的一面。而秀恩愛,就更能表現自己的生活質量和優秀的吸引力,對于社交形象當然是加分項,秀恩愛秀得飛起可以將生活表演成一部優質愛情片。
你們的恩愛,別人的“垃圾信息”
其實現在社交網站上秀恩愛也要小心了,“秀恩愛死得快”早就被鍵盤單身黨們傳成一句詛咒箴言。
美國一本名叫《關系科學》(《The science of relationships》)的書中,學者們通過Facebook進行了秀恩愛實驗,研究結果顯示,那些經常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己充實生活和不停秀恩愛的人是極其不受他人喜歡的。
哈佛福德學院的社會心理學家本杰明勒教授說:“在facebook上,如果你對社交關系過于做作,會很危險,因為即使你的朋友們知道你過的很好,他們還是會更加不喜歡你。”
社交網絡上的“秀恩愛”被很多人嫌棄,則是因為它出現的頻率太高,讓人無法擺脫。一個人過度私人的信息,在另一個人的腦海里會把它定義為“無用信息”,就如同大街上向你散發無用傳單的推銷客。若這種推銷客三步兩步一遇,當然很容易讓人厭煩到要舉起火把。
更何況,一個空虛寂寞冷的心靈,怎么能承受“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刺激?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