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吃鱟會中毒嗎?

    吃鱟中毒的說法靠譜,但不是所有的鱟都會引起中毒。不過,一旦中毒,往往是急性的,弄不好還會送命。

    遠古之鱟

    鱟這家伙長相古怪,前半部分是個大“蓋子”,形似馬蹄,所以還有個名字叫“馬蹄蟹”。不過,雖然鱟確實有螃蟹一樣的螯肢,但是它可多了一個利劍一樣的尾巴,而且細細數來,算上螯肢,它胸甲下面有6對足,比蝦蟹多了一對。事實上,它和蝦蟹的親緣關系很遠,是三葉蟲的同族,與蜘蛛、蝎子的關系更近一些。

    其實,在三葉蟲時代,鱟就已經很興盛了。最早的鱟形動物化石見于距今5.05-4.38億年前的奧陶紀,之后的志留紀已經大量分布。今天的鱟產生于大約距今2億多年前,那個時代恐龍還沒有崛起。滄海桑田,這么漫長的地質時代過去了,鱟成為了遠古生物類群的孑遺之一,而且幾乎沒有變化,生物學家稱之為“演化呆滯”,換個好聽的說法,叫“活化石”……按照達爾文主義的觀點,是因為在這片海域中,鮮有動物與之競爭,沒有給它們造成足夠的生存壓力……

    今天,地球上共生存著4種鱟,分別是分布在北美太平洋沿岸的美洲鱟(Limulus polyphemu),分布于日本海、中國海域直至印尼的中國鱟(東方鱟,Tachypleus tridentatus),分布于中國香港、北部灣、雷州灣至印尼爪哇島北岸以北、菲律賓南部至印度恒河河口海域的圓尾鱟(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和分布于越南西貢以南、爪哇島北岸以北、菲律賓南部以西直至印度洋海域的南方鱟(Tachypleus gigas)。這幾種鱟在外型上不太容易區分,尤其是不同發育階段體態不同,容易造成混淆,早年就有學者將我國香港等地的中國鱟幼體錯誤鑒定為南方鱟。不過,成年的圓尾鱟很好被區分出來,因為它的尾部截面是圓形的,而其他三種鱟尾部的截面都是三角形的。

    大才之鱟

    老實說,鱟這玩意兒最開始并不怎么受重視,雖然個頭不小,但是并不算美食,唯一的亮點是,繁殖季節雄鱟和雌鱟總是抱在一起,漁民一撈就是一對兒,結果得了一個“鴛鴦魚”的名聲。但是,從上個世紀科學家發現鱟的眼睛能夠增加成像清晰性,可以通過仿生學應用于探測行業以后,它就開始逐漸被人們重視了,而這位科學家后來獲得了196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

    之后,人們很快發現了鱟血的神奇功用。這些家伙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運輸氧氣的是與我們大相徑庭的血藍蛋白,或者說,是藍色血液的家伙……但重點不在這里……人們發現,細菌能夠使鱟血迅速發生凝集反應,靈敏度極高,這是鱟身體對自己出現傷口后的一種保護措施。人們則用這一特性制造了鱟試劑,用來快速鑒定細菌污染,用于醫學、藥品和食品的檢測,鱟也成了醫學上的“獻血者”。

    事情還沒有結束,人們接下來又從鱟血中找到了“鱟素”,這是一系列短肽,也是鱟血中抵御疾病的成分。鱟素能夠抑制細菌的生長、減緩癌細胞增殖,甚至體外實驗顯示鱟素對引起艾滋病的HIV病毒也有抑制作用。鱟成了醫學上炙手可熱的家伙。

    但是,一只鱟身上的血是有限的,加之其成年需要十多年的時間,飼養周期長,因此,盡管已經有了人工養殖的鱟,一些地方仍然采集野鱟的血液。一般來講,在非繁殖期,從一直鱟身上獲取100毫升血沒有什么影響,也不會危及生命,是可持續發展的。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采集野鱟血時都這樣做,那就難說了……再加上食用性捕殺,鱟資源正在逐漸枯竭。目前,中國鱟已日漸稀少,成為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廣西省二級受保護動物,禁止任何單位或個人非法捕殺、收購、加工和攜帶。

    鱟毒可畏

    雖然算不上美食,但在吃貨國,鱟還是被端上餐桌,開發了一番,結果不時有人中毒、甚至死亡……

    在四種鱟中,目前還沒有食用美國鱟中毒的報道,鳥類在鱟繁殖季節偷食鱟卵也未見中毒報道,其可能是無毒的;雖然有實驗認為南方鱟有一定的毒性,但鳥類大量食用鱟卵后也未見中毒癥狀,估計毒性不大;至于中國鱟,除了一些食用過敏的案例外,沒有中毒報告,應該是安全的……但是,圓尾鱟就不同了,這玩意兒真的能吃死人……科學家在圓尾鱟體內檢出了劇毒的河豚毒素等物質,還有部分貝類麻痹性毒素……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因主要存在于河豚體內而得名,純品為無色針狀晶體,在堿和強酸性環境中易分解,但水煮、腌制及暴曬等傳統食品處理方法不能將其去除,只有在100℃下加熱7小時或200℃下加熱10分鐘、長期堿處理才能去除。河豚毒素發病情況因食入量而定,潛伏期短,一般在10-45分鐘內出現癥狀,有的在數小時后發病,病程迅速,初期有臉紅、頭痛等癥狀,之后發生劇烈的腸道反應,之后出現感覺神經麻痹,嚴重者呼吸、心跳、血壓都會受到影響。致命性劑量會使患者在4-6小時內因呼吸衰竭死亡,致死最快可發生在出現癥狀后10分鐘內。

    但是,河豚毒素是怎么跑到鱟體內去的呢?

    Kungsuwan等在1988年發現,在圓尾鱟腸道內,以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為主的弧菌能夠產生河豚毒素,是使鱟帶毒的主要細菌。1994年,又有科學家從圓尾鱟的腸道、卵、卵巢中檢出至少3種細菌能夠產生毒素。這些細菌至少自圓尾鱟幼體開始,就和其發生了共生關系,使毒素在圓尾鱟體內積累。實驗已經證實,圓尾鱟對這些毒素具有很強的耐受能力,而這些毒素也成為了圓尾鱟報復捕食者的強大武器。

    因此,安全起見,在圓尾鱟分布的區域內,野生鱟類是不能隨便捕來吃或販賣的。雖然吃貨們有時候愿意嘗嘗鮮,除了遵紀守法外,也一定要多學一點知識,注意安全……

    相關新聞報道:

    • 發表于 2014-08-29 00:00
    • 閱讀 ( 938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