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我們怎么知道新研究是真貨還是狗屁?

    每天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新研究,每個研究都聲稱自己有突破性發現,但是大多數研究中充斥著不嚴謹的科學。對于這些研究我們要特別小心。

    “看到的只能相信一半;聽到的全部不要信。”說這話的人是愛倫·坡(也可能是本杰明·富蘭克林)。其實說真的,你看到的大多數醫學研究要么沒有吹得那么厲害,要么就是完全沒有價值。越神奇、越有突破性、越有創新性的人體或思維研究,越是值得懷疑。其實只要經過仔細審查,或者時間一長,很多研究都站不住腳。

    幾年以前,斯坦福醫學院的John Ioannidis教授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為什么大多數出版研究都是假的?”

    在文章中,他指出現在研究刊物上發表的文章大多數是假的,人們越來越關注現代學術圈的這種造假現象,在文章中他用詳盡的數字解釋了為什么大多數看似“發現光明”的研究都存在極為嚴重的問題。

    Ioannidis教授對醫學研究造假的擔憂擴展到了整個科學研究領域,但是對于不太了解學術術語和概念的普通讀者,他們怎么知道自己看的是真正有價值的研究還是純狗屁?就連許多同行評審的專業期刊中發表的文章都存在錯誤,將研究寫成新聞稿,大眾讀者又如何辨別?

    對此,波士頓兒科醫師和Society for Science-Based Medicine這個業內最有分量的博客的編輯Clay Jones說:“不同尋常的發現需要有不同尋常的證據支持。”

    其實要判斷一篇文章到底有沒有討論的價值,最方便的做法就是看出處。Ioannidis表示,同行評審流程并非盡善盡美,就算是通過同行評審的文章,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認真對待自己的研究的。他認為凡是正經的文章,應該通過一群業內專家的評估,這是最低要求。

    Jones說,對于通過同行評審的文章,還需要檢查他們發表的期刊,諸如《新英格蘭醫學雜志》這類有名望的期刊上的文章比其它小期刊上的文章更值得一讀。但這種方法也不保險,因為《兒科學》雖然更為專業,但是影響力比大雜志小得多。大雜志也不是完全靠譜,《自然》和《柳葉刀》也刊載過不實研究。不過大雜志作為參考還是比較可靠的。

    Jones說許多網站會搜集轉發五花八門的文章,但是這些文章從未發表在同行評審雜志上。這些文章也許只是一家公司的閉門造車式研究,為的只是宣傳他們產品的優點,有些產品雖然在發布會上演示過,但學術出版界從沒有承認過這些產品,而且有些事實完全是公司編造的。

    MAC艾滋病基金會贊助的一項調查顯示約有1/3的美國青少年不知道HIV屬于性病。但是發表這篇調查的只是一家營銷公司,并非任何一家同行評審期刊。

    新聞頭條上吹得越厲害的信息,就越要警惕。

    那些對已有充分研究的結果的證實性文章可信度更高,但也有可能是虛假新聞,比如有一篇研究文章指出,通過觀察病人的無意識眼球移動可以有效確定病人是否患有多動癥,但是我們都知道多動癥的確診更多是依靠家長和老師平日里的觀察。

    在該研究中,特拉維夫大學的Moshe Fried博士說,使用其他方法會因為疏忽或有意無意的犯錯導致結果出錯,但是他們的測試判斷的是無意識眼球動作,是一種確診多動癥的完美生理指標。

    然而,該研究中每組只有22個成年人,對于這么重要的發現,樣本卻這么小,明顯不足以證明什么。

    如果某個探討新療法療效的研究樣本小、沒有對照組、沒有進行雙盲實驗,也沒有重復實驗數據,那么千萬別輕易相信。

    大多數媒體報道不會向普通讀者告知所有這些信息,讀者只能依靠經驗自行判斷。

    建立在已有證據基礎上的研究比沒有任何既有證據的研究更可信。如果研究的作者或者贊助方可以從研究結果中獲利,一定要慎重對待。小型機構發布的重磅研究發現差不多可以肯定是假的。還有那些從來沒有發表過的文章根本不值得你浪費時間。

    (編譯:王大發財;via The Daily Beast)

    • 發表于 2014-09-08 00:00
    • 閱讀 ( 922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