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膠囊于1834年最先出現在法國,是用明膠制作的。
那是現代制藥學的啟蒙時代,1804年德國人弗雷德里希·塞爾吐納從鴉片中提純出嗎啡因。1820年,法國人皮埃爾·佩爾蒂埃和約瑟夫·卡文圖成功地從金雞納樹皮粉中分離出抗瘧有效成分奎寧。1826年,他們從150噸金雞納樹皮中提純出1800公斤奎寧,他們的藥房和實驗室是現代制藥業的第一個藥廠。
佩爾蒂埃和卡文圖的藥廠只是賣大包裝原料。1927年德國人伊曼紐爾·默克將提純的嗎啡和其他生物堿賣給其他藥店、化學家和醫生,不僅賣大包裝,還制成片劑、粉末、糖漿出售,這樣就出現了真正的制藥業,他擁有的家族企業默克藥店成為一個真正的藥廠,一直延續到今天。
之后,藥用膠囊問世,解決了液體藥物分裝的問題,液體藥物也可以像固體藥物那樣按小包裝和劑量的方式提供給病人。
膠囊分軟性和硬性兩種,其用于制藥學有以下好處;
·無味
·容易管理
·既能臨時裝填藥物,也能做成成品
·使得醫生可以準確地給病人開液體藥處方
·省去使藥物變成固體的添加劑,有利于藥物被吸收
·新藥處于臨床試驗階段的最佳給藥方法。
·有些病人喜歡膠囊
由于上述這些好處,膠囊已經成為藥物制備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僅很多臨床藥物存在膠囊型,膳食補充劑也有很多是膠囊型的,最典型的例子是魚油。這樣一來,膠囊的質量也成為藥物監管的一個重要部分。
近年來,中國常出現有關“毒膠囊”的新聞,最近報道的9000萬粒毒膠囊流入市場,一些無良企業用生石灰處理過的皮革廢料制成工業明膠,致使膠囊含有的重金屬鉻嚴重超標。這些報道引起了很大的關注,揭示了對膠囊生產的質量控制上的嚴重問題,膠囊的質量問題就是藥物的質量問題。美國藥用膠囊也曾經出現過質量問題,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的縮寫)幾年前發出過警告。
不過,除此以外,二三十年前國際上有過幾次轟動一時的“毒膠囊”事件,其“毒”性不亞于現在“毒膠囊”,可謂談“膠囊”色變。

膠囊本身的質量問題并非膠囊型藥物的主要問題。這種藥物最主要的問題是有一個嚴重的先天不足。
來看以下幾則案例。
1982年9月29日,美國芝加哥,12歲的Mary Kellerman在服用一粒緩解感冒癥狀的加強型對乙酰氨基酚(商品名:泰諾)后死亡,很快芝加哥地區又有六個人死亡,死因是氰化物中毒,都和服用泰諾有關,在這七位死者服用的5瓶泰諾中發現含有氰化物的毒膠囊。
一時間芝加哥陷入恐慌,有關方面采取緊急行動,警方在城中各處用高音喇叭呼吁民眾不要購買泰諾。很快發現了三瓶帶毒膠囊的泰諾,導致強生公司在全美范圍內召回3100萬瓶泰諾膠囊,零售價格超過一億美金,損失慘重。
事后FBI抓了幾個嫌疑人,都沒有定案。強生公司出的10萬美元懸賞迄今無人認領,這件案子就成了無頭之案,有各種說法,無法確定是在分發環節還是在零售環節被人下毒。
余波未平,1986年華盛頓州出現兩例服用埃克塞德林死亡事件,也是氰化物中毒,廠家緊急召回并懸賞30萬美元,由于在不同的非處方藥物中發現氰化物,導致華盛頓州官方下達90天禁止出售膠囊型非處方藥的禁令。
這次獎金有人領取了,案件的偵破也很有戲劇性,這是一個六親不認的故事。
第一位死者Bruce Nickell的死因被醫生診斷為肺氣腫,屬于自然死亡。第二位死者尸體解剖結果證實死因氰化物中毒,引起社會恐慌后,Bruce Nickell的妻子Stella Nickell公開聲明,說自己的丈夫死前也服用過埃克塞德林,FDA發現她交來的兩瓶埃克塞德林中有氰化物,Stella Nickell和第二位死者的丈夫因此對藥廠提出訴訟。
在進一步分析中,FBI在毒膠囊中還發現了一種除藻劑,估計是攙氰化物的時候混進去了,并發現Stella Nickell購買過這種除藻劑。當時一共只發現了5瓶毒膠囊,她一個人購買了2瓶,有些巧合得不合情理,她已經開始領取丈夫的十幾萬美元保險金,也存在下毒的動機。
FBI要求Stella Nickell和第二位死者的丈夫進行測謊儀檢測,Stella Nickell拒絕了,第二位死者的丈夫通過了測謊儀檢測。1986年Stella Nickell終于同意測謊,沒有通過。
盡管Stella Nickell的嫌疑非常大,但FBI始終找不到Stella Nickell購買氰化物的證據,無法定罪。
1987年,她的女兒告密,說Stella Nickell幾次告訴她,想殺死Bruce Nickell,并曾經試圖用毛地黃謀殺Bruce Nickell。還和她商量過,Bruce Nickell死后,母女兩人如何花保險金。
根據這個線索,FBI對當地圖書館發出傳票,發現Stella Nickell查閱了大量的關于下毒的書籍,其中有一本尚未歸還,并在好幾本書籍的氰化物相關書頁上發現了Stella Nickell的指紋。
Stella Nickell被捕,經陪審團定罪,判刑90年,她女兒領取了那30萬獎金。此案導致FBI將針對消費產品下毒從州和地方罪上升為聯邦罪。
這兩起事件促使藥品和食品業開始使用防撬膠囊,以減少被人投毒的機會。
1991年,華盛頓州兩位居民在服用速達菲感冒藥后死亡,死因也是氰化物中毒,同樣導致全美范圍內的產品召回。這起事件以一位保險推銷員被定罪而告偵破,這位推銷員為了騙取妻子75萬美元的保險金而下毒,但她的妻子被搶救過來,他為了迷惑警方在超市的另外兩瓶速達菲感冒藥中下毒,毒死了兩名無辜者,此人被判終身監禁。這個事件引發華盛頓州幾乎徹底禁止銷售膠囊藥。
一直沒有偵破的芝加哥中毒案和之后兩起受其影響和啟發的下毒案件使得制藥業盡量減少膠囊型藥物,以避免因為被人投毒而導致的巨大經濟損失。
這幾起氰化物中毒案才是真正的毒膠囊,在這幾起事件中,膠囊本身沒有問題,而是膠囊這種藥物制備方式給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