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有圖有真相。
俗話又說:沒圖你說個XX!

以上兩種情況充分體現了一種實證精神,即用圖片資料證明自己的語言。但是呢,無論是在報刊、書本等紙質,還是在微博、博客等網絡文章中,即使不是那些需要圖片證明真實性的時候,依然能尋見插圖的影子。為什么我們會如此喜歡插圖呢?
不知道你在瀏覽微博或者其他網絡文字時,會不會也有這個習慣:沒圖的一眼掠過,有圖的即使文筆一般也會多看兩眼。
小明在2014年1月1日13點50分左右,做了一個簡單的統計,在小明新浪微博的關注中的100條微博之中,有91條有圖,2條微博無圖卻有視頻,7條微博純文字。而24小時最熱的100條微博中,82條有圖,18條純文字。似乎大家都達成了一種共識,文字有圖才有人看,那么這背后又隱藏著什么心理呢?
一、看,灰機!

話說,那天小明正在班里專心致志地上課。忽然窗外不遠處飛過一架飛機,小明一下子就忘了老師還在講課,改為專心致志地看飛機。結果,小明被罰站了。不是小明不想好好學習,也不是老師講的不好,只是當飛機的轟鳴聲傳來,那一刻,注意力不自主就被吸引過去了。
關于小明的這個故事,涉及到了一個重要概念:注意。而注意一般分為三種:有意注意,無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或者不隨意注意、隨意注意和隨意后注意)。
小明聽課,這是一個有目的的活動,而且小明得拼命告訴自己:我要好好學習,才能迎娶白富美,成為CEO……只有消耗意志力,小明才能完成這項注意活動,這是有意注意,后來小明突然被飛機吸引過去的這個動作不在小明計劃之內,而且不費力(一口氣上五樓),這叫無意注意。至于有意后注意就NB多了,就像同樣坐在窗邊的笑笑同學,因為今天老師講的漢語拼音啊(a)啵(b)呲(c)嘚(d)正是她預習時一直困惑的地方,她便能興致勃勃地聽講,既有目的,又不用意志力維持。
“注意”是我們完成任何活動所必須的一項條件,在閱讀中更是如此,如果不能將注意力集中在文字上,我們就不能讀完哪怕是一小段文字。如果內容不夠吸引人(教科書),我們就要用有意注意,消耗許多意志力。但是圖片一出現,情況就有那么點不一樣了。在注意活動中,刺激物(如圖片)自身的特點是引起無意注意的重要因素。與蝌蚪一般的文字相比,圖片則顯得更加新異、漂亮或者有趣。這使得讀者更愛看那些有圖的文字。
所以,一些深諳此道的人們,便經常在文字邊配上一副精美的圖片,以此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盡管這些圖片可能跟文字沒多大關系。

可是光顧著看圖片了,這會不會影響文字的閱讀呢?Samuels 在1970年就曾提出了注意聚焦假設,認為閱讀過程中的插圖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容易導致理解錯誤。但是,心理學家多年來的實驗研究,卻并不能給予Samuels 太多支持。
二、讀書,看書
在國內,劉寶霞(1996)和程利(2006)分別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了插圖對文本閱讀理解的影響。其中,劉寶霞等研究者用的文本是物理說明文,程利等研究者使用的是文學作品介紹。實驗的結果是:閱讀配有和文字相關插圖的學生,要比無圖閱讀的學生,在文本內容理解上的得分更高。更不可思議的是,有圖的學生閱讀速度更快。

為什么有插圖,使閱讀又好又快呢?對于插圖效應,現在學界大致有三類觀點:
1. 動機角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插圖激發了我們的興趣。
2. 重復學習:在文本閱讀的基礎上,與文字相關的插圖實際上是一次復習,這使得我們的學習理解得到再一次的加深。
3. 雙通道理論:在閱讀心理學中有一個語音加工假說,它認為人在閱讀文字時,要先將文字轉換為語音在頭腦中復述加工,才能理解文字。雙通道理論就是在此基礎上提出的,它認為在閱讀過程中有一個聽覺通道和一個視覺通道。插圖的作用,就是加強了視覺通道的利用。
上面的幾個理論都能解釋一定的問題,但是也有各自的缺陷。如果你只是一個心理愛好者而已,大可不必深究其中奧妙,只要記住有圖必火就好了。當然,插圖也不是怎么用,如果想將插圖效應發揮好,下面是一些建議。
三、插圖的使用技巧
想成為微博達人嗎?想成為草根明星嗎?想成為網絡名人嗎?想成為磚家叫獸嗎?想成為營銷大師嗎?記下下面幾條吧。
1. 文章越難,插圖越有用。
2. 和文章越相關,插圖越有用。
3. 彩圖比黑白圖更好。
4. 插圖在文章右邊,效果更好。
5. 插圖包含的信息要適量。
6. 插圖和文字不要離得太遠。
7. 萬能的帥哥、妹子法則。
以上的方法并不絕對(尤其是第七條),在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活學活用這些法則的同時,可以學習生活和網絡上的例子,發現新的技巧。只要留心生活,人人都是心理學家。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