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校園砍殺案”為什么越來越多?

    9月1日,在湖北十堰出現了男子持刀闖入校園致3死6傷的慘案。持刀砍學生的暴力犯罪,近年來已經見得太多了。

    翻檢近年的相關新聞:三個月前的湖北麻城,就有男子手持菜刀砍傷8名小學生。2012年的廣西貴港和河南光山,皆發生砍殺兒童事件。2010年,從3月23日福建南平殺童案件到5月12日陜西南鄭砍殺幼兒案件,至少發生了六起屠殺,目標全是低齡兒童。

    這樣密集的犯罪,而且類型完全一致,若說是世界的巧合,鬼都不信。當一個犯罪案件被刊登到報紙雜志,或者在網上傳播時,會明顯引起其他潛在犯罪者的效仿嗎?

    今天,壹讀君就來聊一聊“模仿犯罪”。

    開膛手杰克以來,模仿犯罪盛行已久

    《名偵探柯南》里的犯罪,都在挖空心思,想要搞出獨特個人風格的犯罪招數。但實際上,這只是偵探類文藝作品里的想象。按心理學家塔爾德提出的“社會模仿效應”,人類天生具有學習的能力,對犯罪行為的學習也不例外。面對轟動的已有犯罪手法,僅僅需要提供樣本就可以無師自通。

    最著名的模仿犯罪,恐怕就是1888年的開膛手杰克案件。在其行兇手法被媒體大肆渲染期間,又出現了數十起相似案件,從此,模仿犯罪聲名鵲起。

    自從有新聞報道以來,每期報紙或雜志的社會版面,簡直可以成為一部犯罪百科全書。記者們細致入微的故事描寫,幾乎是為潛在犯罪者量身定做。

    19世紀大眾傳媒在法國興起后,法國犯罪率大量上升。 20世紀電影與電視興起的時代,美國社會涌現出大量暴力犯罪行為。

    即便跟犯罪無關,對暴力的展現也會引發犯罪率的波動。根據美國社會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斯對1973 年到1978

    年間重量級拳擊冠軍賽的詳細分析,晚間報道的重量級拳擊冠軍賽能夠明顯地提高美國的兇殺率。

    犯罪模仿者和被模仿者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當黑人拳擊手輸了一場比賽時,隨后十天內年輕黑人的兇殺死亡率便會顯著增加。相反,當白人拳擊手輸了時,隨后十天內則有更多的年輕白人被殺害。

    犯罪手法就如同流感病毒一樣流行,而當模仿一旦發生,就會導致某類犯罪案件在較短時間內急速上漲,進而引發社會恐慌。

    此類例子不勝枚舉,在1999年科羅拉多里特頓發生兩個高中學生進行血腥屠殺的事件后,警察部門就報告了二十余起來自問題學生的威脅、計劃或企圖。

    模仿犯是怎樣誕生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心理問題,看了砍人報道就要跑出去砍人的。“砍人報道”,只是點燃了他們心中的模仿火種。

    按犯罪學家杰弗里?羅斯的說法:“當下發生的事情具有暗示的力量。對于有某種挫折感或者是想要算什么賬的人來說,當他們聽說別的地方發生了什么事,這會讓他們變得大膽。”

    壹讀君發現,最近幾年密集發生的本土血案里,罪犯都有著相似的經歷。據報道顯示,他們大部分人身處社會最底層,家庭情況較差,在工作或生活中都遭遇了挫折。

    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都有著心理上的扭曲。幾起校園血案的制造者,他們或者有著厭世抑郁的情緒,或者因身體上的痛苦而產生報復社會的念頭。一個報道、傳說、故事、或電影,就是他們將犯罪從腦海帶入現實的催化劑。

    到了現在的新媒體時代,由于傳播擴散更快更廣,犯罪模本有了極佳的流傳平臺。2010年,福建南平校園砍殺事件,帶動全國五省發生模仿潮流,其中的時間間隔甚至還不足一個月。

    媒體對罪案的描述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使潛在有犯罪心態的人更加確認犯罪的合理性,尤其是當他們看到暴力內容肆無忌憚地出現雜報道中時。按社會學家拉扎斯菲爾德的說法:“傳媒是一種既可以為善服務,也可以為惡服務的強大工具。如果不加以適當的控制,它為惡服務的可能性更大。”

    遏制“模仿犯罪”,不報道就行了?

    心理學家塔爾德于1890年提出了以下模仿法則:距離法則,人與人的距離愈近,模仿性愈強;自上至下法則,低劣者模仿優越者,下層人物模仿上層人物,農民模仿貴族,小城鎮和農村模仿城市;插入法則,兩種對立的風氣同時流行,一種風氣可以代替另一種風氣,舊的方式一衰退,新的方式隨即上升。

    這是否說明,如果我們改變風氣,是否也可以改變潛在犯罪者模仿的方向?在一個積累了大量矛盾的社會,這種風氣的改變似乎非常關鍵。據2010年《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約有62%的中國網民更愿意分享負面評論,高于全球41%的平均比例。

    同時,也有研究表明,報道中提供的大量反面教材,可以強化罪犯的犯罪心理。

    這種風氣的形成,一些學者歸咎于媒體的過度報道。仿佛都怪媒體報道,才導致了犯罪和模仿的發生。

    但心理學家則有不同的意見,他們相信,那些潛在的犯罪者對媒體的關注,并沒有起到觸發犯罪活動的作用,也沒有足夠大的力量讓原本不會發生的犯罪活動最終發生。

    重要的不是信息的傳播,而是社會評價的壓力。如果向弱者施暴被普遍認為是最無恥的行為,而不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恃強凌弱的犯罪行為就有可能真正減少。

    參考資料:

    《關于犯罪傳播和模仿的幾點思考》,王朝輝,《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52期

    《犯罪模仿與反模仿對策探析》,和靜鈞,《中國經營報》2010.5.14

    《From Influence: Science and Practice》,Professor Robert B. Cialdini

    • 發表于 2014-09-11 00:00
    • 閱讀 ( 879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