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懷舊”情緒有科學性嗎?

    我們為何會對過去的人和事如此懷念?懷舊之情如何產生,又會給我們造成什么影響?

    最近,我正打算返回校園完成我最后一年的大學學業。一日,閑來無事翻出舊物,想看看哪些需要留下,哪些則會被丟棄。我坐在自己兒時的臥室里,聞著周圍滿是那熟悉的,灑滿灰塵卻又溫暖的地毯所散發的味道,隨手翻閱著那些舊的生日賀卡和新奇的小玩意兒。夏末的陽光透過窗簾,我仿佛沉浸在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時光里,悲喜交加,卻又無比依戀。我開始沉思,我現在到底是個怎樣的心情呢?每當我遇到一些不能夠完全理解的事物時,我就會開始這樣的沉思。是不是有一種特殊的神經傳導物質的混合物,能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想要哭泣,同時卻對未來充滿希望呢?還是說這只是多種不同情緒的簡單組合呢?事實證明,一些好奇的科學家們已經對“懷舊”這種本性做了許多深入研究:它從何而來,如何作用,為什么既能引起痛苦卻又能帶來心靈的慰藉。

    Some days in late August at home are like this, the air thin and eager like this, with something in it sad and nostalgic and familiar…

    (八月末在家的那些天就如這樣,稀薄的空氣中帶著渴望,有點憂傷,有點懷念,又有點熟悉...)

      ——William Faulkner,《喧嘩與騷動》

    “懷舊(nostalgia)”這個詞由“返鄉(nostos, 回家,返程)”和“疼痛(algos,疼痛)”組合而成。1688年,一名瑞士醫學院的學生JohannesHofer創造了這個詞,它最初是被用來對戰斗在前線而遠離家鄉的士兵所表現的焦慮和其他一些有害癥狀進行診斷描述。隨后的幾十年里,“懷舊”成為了思鄉的同義詞,最后被歸為精神疾病的一種。直到20世紀,專家才將懷舊看作是一種潛意識里對想要回到以前的生活需求,并認為這是一種會引起失眠和食欲不振等癥狀的“壓抑的強迫性障礙”。

    然而,最近的研究卻得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結論。多數科學家認為,懷舊其實對我們的大腦有益。事實上,我們可以在實驗室里就可激發人們的懷舊之情,其效果較之早年的藥物來說更好。社會心理學家發現了支持這個結果的強有力證據,那就是懷舊能夠將當前與過去的自我聯系起來。較之那些看了無其他含義的文章的參與者,閱讀一些能夠引起存在性焦慮的文章的參與者,往往能夠表達出更多的懷舊情感。這項實驗證明,當一些人的情感受到威脅時,就會對田園牧歌一般朦朧的過去產生懷念,這不僅給了他們的生活一種安全感,也會幫助他們與具體的人和事聯系在一起。

    在另一個實驗中,那些引起懷舊之情的人們對自我價值的感受比對照組更為強烈。研究者認為,這很可能因為懷舊給他們記憶里的事情平添了一份歡喜和愉悅,如果這些事情關系到了個人及其做出的行動時更是如此。換句話說,你的大腦回憶你生活(或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的方式會使它變得比實際更加美好。此外,懷舊還會使你更加積極、樂觀并充滿活力。好吧,反正我堅信這一點。

    但是懷舊之情從何而來?研究表明,懷舊之情能夠被一種特殊的信號觸發,例如你母親身上熟悉的香水味或是屋頂上淅瀝作響的雨聲。另外,一些感官的觸發更為有效:氣味被認為與情感有著最直接的聯系,這是因為嗅葉(大腦中處理氣味的區域)處于大腦頂部的邊緣區域,而這個區域也是大腦的情感中心。但是朦朧的情感似乎更能引起懷舊之情,而這種情感通常是負面的,如擔憂和孤獨。事實上,那些較為焦慮的人可能會更為經常懷舊,這是因為懷舊能夠緩解擔憂和恐懼。

    懷舊也與大腦中的化學物質有關,確切地說,就是要研究在我們產生懷舊之情的期間,我們大腦中的化學物質是如何變化的。例如,你有沒有留意過哪種音樂能夠給你的心里帶來一種說不清的感受?是佛利伍麥克合唱團還是小甜甜布蘭妮?研究指出,處在青春期的人們對聽到以及熱愛的音樂的反響最為強烈。在某種程度上,這是由于在這個過程中,音樂的一些參數在旺盛分泌的化學物質和荷爾蒙的作用下被印在了大腦的情感中心。我們年輕時聽到的音樂在幫助我們塑造自我上起來很大的作用,我們也會不由自主地將核心的自我與這些聲音或樂隊緊緊聯系在一起。事實上,我們人生中的大部分時間只是在追憶自己的20歲,心理學家稱之為“記憶碰撞”。

    總之,研究者已經發現,即使懷舊能夠帶來憂愁和對過去時光的渴望,最終的結果其實是——幸福。懷舊使我們更清晰地行走在生活的軌道上,讓我們安心面對自己和與他人之間聯系,并使我們自我感覺更加良好。顯而易見,每當我們感到威脅、自卑和孤獨時,我們就會懷舊,就像回到大學度過最后一年那樣。因為結束之后,誰會知道未來是什么樣?

    (作者:馬倫·漢斯伯格;翻譯:邵楠 ;審校:侯政坤)

    • 發表于 2014-09-29 00:00
    • 閱讀 ( 84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