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拉蒂耶夫波,也稱為超周期,是指世界經濟中的一種周期性趨勢。這個概念是由蘇聯經濟學家尼古拉·康德拉蒂耶夫于1928年提出的,他認為世界經歷了不可避免的經濟上升、停滯和下降的時期。由于形狀的不同,這些時期被稱為...
康德拉蒂耶夫波,也稱為超周期,是指世界經濟中的一種周期性趨勢。這個概念是由蘇聯經濟學家尼古拉·康德拉蒂耶夫于1928年提出的,他認為世界經歷了不可避免的經濟上升、停滯和下降的時期。由于形狀的不同,這些時期被稱為
波當這些旋回繪制在圖表上時就會產生。根據Kondratieff的說法,一個周期的平均長度為50年。

Kondratieff';的結論對約瑟夫·斯大林和俄羅斯的未來計劃提出了挑戰康德拉蒂夫的結論在他那個時代的蘇聯領導人中并不受歡迎,并被視為對斯大林對俄羅斯未來計劃的挑戰。他于1938年被監禁并被處死。1939年,摩拉維亞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這一波浪潮

康德拉蒂耶夫波的概念是由蘇聯經濟學家尼古拉·康德拉蒂耶夫提出的。康德拉蒂耶夫波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類似于四季。第一個階段是:,春天,是世界經濟處于平穩期或剛剛開始好轉的時候。夏季是經濟開始加速、繁榮的時候。秋天代表著衰退和另一個高原,而冬天則被認為是蕭條雖然沒有被大多數學術經濟學家廣泛接受,但康德拉蒂耶夫波現象在異端經濟學或另類經濟學中相當流行,對于任何一個特定浪潮的開始和結束時間,人們還沒有達成共識。人們還擔心,對這一理論的信仰,導致許多事件進入了實際上并不存在的模式中關于周期開始和結束的專家,一般認為,自工業革命以來,康德拉蒂夫波周期已經有五次,這就是熊彼特-弗里曼-佩雷斯范式。這種觀點認為,正是一種特定的創新或一系列創新推動了康德拉蒂夫波的春天周期。它還提出了:,一旦創新在夏季階段已經滲透到全球市場,秋天或衰退的階段開始了。支持者說第一次現代康德拉蒂夫浪潮發生在1800年左右,當時棉紡和紡織技術的發展,一直持續到1850年。我們的世界應該處于1991年開始的第五次浪潮的秋季階段。這一波浪潮涉及技術創新,如生物工程和無線應用。預計這波浪潮的飽和點在2010年至2020年之間也有人認為,全球戰爭與康德拉蒂夫浪潮密切相關,最著名的是美國社會學家伊曼紐爾·沃勒斯坦根據沃勒斯坦的觀點,全球沖突往往發生在一場浪潮的夏季階段,即世界商品和服務生產處于上升階段的時候,他的理論假設,由戰爭引起的通貨膨脹最終會導致這波浪潮的秋季和冬季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