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通貨膨脹模型是一種檢驗通貨膨脹的方法,它來源于菲利普斯曲線。在三角模型中,通貨膨脹被看作是由三種不同類型的通貨膨脹驅動的:內在通貨膨脹、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和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 與菲利普斯曲線所暗示的不...
三角形通貨膨脹模型是一種檢驗通貨膨脹的方法,它來源于菲利普斯曲線。在三角模型中,通貨膨脹被看作是由三種不同類型的通貨膨脹驅動的:內在通貨膨脹、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和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

與菲利普斯曲線所暗示的不同,如今大多數專家認為通脹對失業率的長期影響不大,三角模型的三個方面之一,是過去某個時期由成本推動型或需求拉動型通脹導致的通脹,至今仍是一個因素。由于宏觀經濟學的某些原理,例如所謂的價格-工資螺旋式上升,這種通脹從未消失。相反,內生通脹成為經濟預期的一部分。在三角模型中,內生通脹構成了三角的基礎。成本推動型通脹,三角模型的第二個側面,通常也被稱為供應沖擊型通脹。當經濟體內部某個事物的成本上升,且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輕易替代時,就會發生成本推動型通脹。成本推動型通脹通常發生在關鍵產品或服務的外部供應商增加成本,而進口經濟體被迫支付更高的價格時成本推動或供應沖擊通脹的典型例子是20世紀70年代發生的石油危機當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提高石油價格時,美國被迫支付更高的價格,因為石油基本上用于每一個行業,這在整個美國引起了供應沖擊波,總體價格上漲,雖然支付的工資保持不變,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經濟學家都同意成本推動型通脹的存在,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認為,在這些情況下,通脹的最終原因是政府增加貨幣供應量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三角模型的第三條邊,也許是三角型通貨膨脹模型最重要的方面。三角模型的產生主要是從描述需求拉動的飛利浦曲線出發的,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理論規定,在某一時刻,社會對某一產品的需求將超過該社會生產該產品的能力。隨著失業率的降低,總體支出的增加,最終會出現所需產品的短缺,這種短缺導致這些產品的成本增加-幸運的是,在大多數現代經濟體中,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的持續時間很短,因為沒有一個現代社會處于充分就業水平,失業率基本上為0%,而且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一種產品的產量一般可以增加,隨著產量的增加,短缺的情況就會減輕,價格又會下降。然而,通常情況下,價格并沒有完全回落到以前的水平,從而導致一些內生的通貨膨脹盡管這三種類型的通脹乍一看似乎都是脫節的,如果我們更仔細地觀察它們,人們就會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正是這種對這三種整體通脹之間相互聯系的理解,導致了通貨膨脹三角模型的形成。菲利普斯曲線被認為不足以解釋通貨膨脹,而三角模型則朝著更好地解決現代社會大多數通脹問題邁出了進一步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