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在全球范圍內交換商品和服務以獲得自2011年起,關稅一直是整個工業化國家世界貿易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國際社會為建立自由貿易所做的努力總是取得了喜憂參半的成功2009年自由貿易倡議的重大進展發現,20個主要工業化國家中有17個違反了該協定,制定了關稅等保護主義立法,其中包括中國、美國和墨西哥等差異很大的國家
外國航運法規和海關費用往往會提高進口產品的價格。世界銀行在2009年談判期間發布的一份關于國際貿易限制的報告發現,貿易國家邊界出現了80年來最大幅度的下降。厄瓜多爾等小國經常直接提高數百種進口產品的關稅,但對國際貿易的限制往往遠遠超出了政府的明顯政策。阿根廷、中國、印度和歐盟都采取了其他措施,從增加對海外供應商的許可和監管,以有效地將其排除在本地市場之外,再到向本地生產商提供出口補貼和退稅,以使其產品在國外市場上更具競爭力。這些補貼或關稅往往會嚴重扭曲產品的實際價格,導致傾銷發生,如果它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出售,以一種不反映現實的方式夸大貿易的國內生產總值數字。全球化進程經常因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對國際貿易施加限制而受到批評限制性的制成品國際標準,以及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貨幣基金組織)等受第一世界國家影響很大的組織的貸款政策,促使發展中國家把出口重點放在原材料和自然資源上這些出口推動了發達國家廉價產品的生產,由于原材料相對于制成品的價值較低,它們往往使窮國處于貧困狀態,這種行為使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等國陷入永久的"香蕉共和國"狀態,這些國家的主要出口產品是低成本農產品,無法為國內教育和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提供資金。文化和政治壁壘也對國際貿易施加了限制。顯而易見的例子包括失敗的共產主義政權,例如蘇聯在冷戰期間將其大部分工業能力用于武器生產,前成員國俄羅斯和其他主要國家發現,它們擁有過時的產業,無法轉化為消費品,生產在世界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產品,為限制先進武器的發展或為其他政治目的而對各國實施的貿易禁運,往往會產生有害的副作用,即抑制被禁運國家的各種類型的對外貿易。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