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儲蓄傾向(APS)是對國家或個人家庭進行的一種經濟計算,即定期儲蓄多少可支配收入,或儲蓄多少總收入。這一原則基于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建立的經濟學理論,他是20世紀初英國著名經濟學家截至2011年,理...
平均儲蓄傾向(APS)是對國家或個人家庭進行的一種經濟計算,即定期儲蓄多少可支配收入,或儲蓄多少總收入。這一原則基于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建立的經濟學理論,他是20世紀初英國著名經濟學家截至2011年,理論仍然被國家和企業廣泛使用。隨著收入的增加,平均儲蓄傾向的百分比也趨于增加,而隨著收入的減少,平均儲蓄率也會下降。凱恩斯給出的理由是,收入的多少直接決定了儲蓄率,而許多其他經濟學家則認為,一國的利率以及商品和服務成本的上升或下降直接影響到儲蓄的平均傾向在消費市場有限、收入普遍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平均儲蓄傾向較高,最顯著的例子就是中國,在這個國家,無論是在國家還是家庭層面,儲蓄率都非常高,在21世紀的頭十年里,該國儲蓄了近50%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收入。然而,大多數現代工業化國家的家庭儲蓄率平均傾向很低,截至2011年,美國的儲蓄率為3.6%,英國為5.4%,日本為3.2%。影響儲蓄率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人口統計、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現代國家的平均儲蓄率仍然較高,包括西班牙17%,比利時13.1%,與平均儲蓄傾向密切相關的概念是邊際儲蓄傾向(MPS),它的目標是提高收入水平。隨著個人或國家收入的增加,邊際儲蓄傾向也會增加,占整體的百分比。這是凱恩斯提出的經濟學理論的另一個重要修正因素,這是一個顯示儲蓄率隨收入百分比的變化而變化的比率。中國是高儲蓄率的最顯著的例子,在21世紀的頭十年,中國的增長率超過了60%。反之亦然儲蓄率是凱恩斯經濟學中使用的另外兩個基本概念,即平均消費傾向(APC)和邊際消費傾向(MPC)。如果一個家庭從可支配收入中儲蓄的平均傾向像英國一樣為5.4%,那么英國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平均APC為94.6%MPC與MPS的情況相同,它是基于可支配收入發生變化時消費水平的變化而產生的比率。現代工業化國家的消費率通常很高,因為商品和服務的增加,隨著收入的增加,不需要在更多的商品和服務上花費,因此消費率在整體上的百分比通常會下降
-
發表于 2020-08-13 23:39
- 閱讀 ( 1185 )
- 分類:業務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