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毒品法以紐約州州長尼爾森·洛克菲勒的名字命名,是1973年頒布的一系列法律,對銷售、持有和使用非法藥物的行為施加了全國最嚴厲的懲罰,其明確的意圖是阻止此類毒品的銷售或使用,把那些不受威懾的人關起來。因為他...
洛克菲勒毒品法以紐約州州長尼爾森·洛克菲勒的名字命名,是1973年頒布的一系列法律,對銷售、持有和使用非法藥物的行為施加了全國最嚴厲的懲罰,其明確的意圖是阻止此類毒品的銷售或使用,把那些不受威懾的人關起來。因為他們的嚴厲而廣受批評,海洛因是洛克菲勒毒品法所涵蓋的毒品之一最初的法律規定,持有4盎司(114克)或更多的受管制物質(最常見的是大麻、海洛因)將被處以至少15年的無期徒刑,以及可卡因。同樣的判決適用于銷售2盎司(57克)或更多。這些判決或多或少相當于二級謀殺的判決,法官也不允許因情節減輕而酌情減刑。在新法律下被定罪的人中,大多數是低級街頭毒販和癮君子

洛克菲勒毒品法的明確意圖是阻止毒品的銷售洛克菲勒是一位自由派共和黨人,他提出這項法律是因為在20世紀70年代初,紐約的犯罪率一直在不斷上升,僅1972年的緝毒就增加了30%以上。該州一直在探索監禁的替代辦法,特別是治療,但這些似乎沒有效果。州長面臨著越來越強烈的對毒品犯罪者的嚴厲懲罰的呼聲,他最終提出了這些嚴厲的毒品法。1973年由立法機關通過了最低限度的談判后,很快在國家詞典中獲得了州長的名字。一些人還認為,洛克菲勒,認真考慮競選白宮是為了迎合黨內的“法律和秩序”因素。洛克菲勒的毒品法旨在對該州非法毒品的銷售和使用起到威懾作用,但緝毒人數繼續攀升該州的總體犯罪率也沒有下降的跡象。法律的嚴厲程度有助于說服一些嫌疑人提供證據,指控他們為之工作的人,使檢察官得以追查犯罪組織及其頭目,而這些人通常都逃脫了起訴。即使是最低刑期,盡管如此,檢察官在辯訴交易方面沒有多少回旋余地。洛克菲勒毒品法對該州監獄人口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其頒布之前,只有大約11%的州囚犯是毒品犯,但到了90年代中期在監獄人口中,這一比例已經上升到35%左右,而監獄人口本身就有2萬至6.5萬名囚犯,增長了兩倍多但絕大多數被監禁的毒品罪犯,他們都是非暴力的毒販和癮君子。很少有毒品交易的主要參與者根據洛克菲勒毒品法被定罪。法律頒布后,人們立即開始對法律提出批評,批評來自政治派別的各個方面最常見的一點是,他們用懲罰和監禁來對待社會問題。1979年,在對這一批評的第一次官方回應中,國家廢除了適用于大麻的法律部分,實際上,將持有7/8盎司(24.8克)或更少的藥物合法化。這也增加了出售或持有的控制物質的數量,以觸發至少15年的無期徒刑。盡管不斷有批評和證據洛克菲勒禁毒法在打擊非法使用毒品方面的無能,直到2004年才發生了兩次重大改革中的第一次,減刑,重新增加了量刑的力度,對已經被判處無期徒刑的重罪犯可以申請重新量刑,2009年再次對法律進行了全面修改,取消了最低量刑授權,賦予了法官首次量刑的自由裁量權,2009年改革的另一個主要內容是允許所有根據先前的授權被判刑的人申請重新判刑或釋放。2009年的改革刪除了任何與嚴厲懲罰性的洛克菲勒毒品法相似這些法律,除了對癮君子和街頭毒販處以極長刑期之外,還給紐約及其納稅人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社會和財政后果。例如,黑人男性入獄的比例與他們在人口中的比例不成比例,在許多情況下剝奪了家庭的丈夫、父親,對經濟的影響也很嚴重,使許多吸毒的在職納稅人變成了長期的罪犯,需要納稅人提供昂貴的生活費,有時還把他們的家庭變成福利金領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