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究很多,尤其講究垃圾分類。
垃圾焚燒是國內外目前處理垃圾的主要方式之一。垃圾焚燒法處理效率高、占地面積小,減量效果好,穩定化速度快,余熱還可供發電。對于土地緊缺、人口密度大、垃圾總量持續遞增的城市而言,垃圾焚燒幾乎是取代傳統填埋方式的唯一選擇。
在發達國家,垃圾焚燒也是非常成熟的處理模式。建設高峰期的日本,垃圾焚燒爐數量曾一度高達6000多座。瑞典是歐盟中垃圾焚燒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將近一半垃圾進入焚燒爐,丹麥、法國、盧森堡等國均嚴重依賴于垃圾焚燒模式。
垃圾焚燒真正令人擔憂的問題是,垃圾分類、回收、利用做得太差。如果未經分類回收、利用和挑選,垃圾進入焚燒廠后,也只是質量低劣的發電原料。現在,垃圾焚燒這種模式享受了政府很多補貼,也埋下了諸多隱患。
國內城市生活垃圾種類繁多、組分變化大,嚴重影響垃圾焚燒廠的運行控制。垃圾未經分類混合在一起,既有塑料、紙、織物、廚余垃圾這樣的可燃物,也包括玻璃、金屬、磚石這樣的不可燃物。這樣的原料環境下,焚燒過程容易出現結塊堵爐、燃燼率低、甚至熄火停爐等事故,直接導致“渣多,設備損耗厲害”。一項針對北京市朝陽區城市生活垃圾組分分布的研究顯示,該區的廚余垃圾是比例最大的垃圾組分,但它們對焚燒發電卻毫無價值。
垃圾未經分類,使得垃圾處理和發電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的城市生活垃圾中,廚余類有機垃圾組分較多,使得垃圾含水量很高。垃圾含水率高,粘連性強,造成垃圾焚燒廠對垃圾的機械分選以及其他預處理困難。同時,水分含量高,使得垃圾的熱值降低,以致無法實現自行燃燒,必須添加高熱值的煤炭或燃油等輔助燃料。研究表明,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的平均含水率超過50%,平均低位熱值僅為4000kJ/kg,無法達到焚燒爐燃料低位熱值6000kJ/kg的標準,而日本分類收集的城市生活垃圾熱值能達7000kJ/kg以上,焚燒穩定且發電效率高。
垃圾未經分類,即使采用與國外相同的技術和設備,垃圾焚燒還是容易引起二次污染。比如,廚余類廢物是城市固體廢物中N元素和Cl元素的主要來源,這類生物質垃圾會加劇焚燒帶來的廢氣污染,以及重金屬物質的排放。垃圾含有含氯塑料制品和含鹽分較多的廚余垃圾,也容易產生致癌的二噁英。
正因如此,部分發達國家雖然是垃圾焚燒大國,但在垃圾分類上卻一直是不遺余力。
根據環境影響和再利用程度,瑞典將垃圾分為預防、再使用、物質再生、能源轉化、掩埋五個層次。瑞典傳統收集方式將垃圾分為14類,新修建的垃圾自動收集系統也要分成7類。近年來,歐洲一些焚燒大國開始頒布“焚化爐禁建令”,以在垃圾減量和分類謀求更多作為。
日本是最早應用垃圾焚燒發電技術的國家,它的垃圾處理也在經歷轉變。2000年,日本城市名古屋的垃圾曾多到超出焚燒爐的承載量。后來,名古屋開始將管理重點轉向源頭的控制和分類管理。日本堪稱世界上垃圾分類規則最為嚴苛的國家。日本橫濱市的垃圾類別為10類,日本德島縣上勝町的垃圾更是細分到44類。垃圾分類越細致,利用越充分,焚燒也就淪至“補救措施”的地位。2008年,“焚燒大國”日本的垃圾焚燒爐數量已銳減至1800座。
臺灣地區的經驗也同樣值得借鑒。臺北市的垃圾量從原來每天四千噸降到每天八九百噸,大概用去七八年的時間,垃圾回收率達到65%,可燃垃圾占據70%左右。據臺北市原民政局長林正修介紹,臺灣本來要建36座垃圾焚燒廠,最后停建了10座,經過更有效的分類之后,垃圾總量明顯減少,以至于有些焚燒廠建起來,卻無垃圾可燒。
從垃圾的源頭進行減量和分類利用,始終是學界公認的垃圾問題真正出路。在垃圾管理體系中,垃圾焚燒處在金子塔的最底層——與垃圾填埋并屬于末端處置,塔尖是著名的垃圾處理3R原則——減量使用(Reduce)、重復使用(Reuse)、循環使用(Recycle)。歸根結底,垃圾焚燒只是匹配垃圾分類的終端環節。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