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來自一個星系的恒星被另一個星系的恒星拉離其所在星系時,便產生了恒星流。恒星流是由潮汐力的拉伸作用產生的一條細長的恒星細絲。只有大約十幾個恒星流被詳細命名或研究過。這種現象只發生在星系尺度上,大多數恒星流...
當來自一個星系的恒星被另一個星系的恒星拉離其所在星系時,便產生了恒星流。恒星流是由潮汐力的拉伸作用產生的一條細長的恒星細絲。只有大約十幾個恒星流被詳細命名或研究過。這種現象只發生在星系尺度上,大多數恒星流都太暗太遠,無法進行非常深入的研究。

當恒星從一個星系被拉到另一個星系時,就會產生一個恒星流。最熟悉的恒星流,也是最早被證實的恒星流之一,是距離地球37光年的大角星流,包含了大角星。大角星流是很久以前被銀河系吞噬的一個矮星系的殘余物。在它的生命周期中,銀河系可能已經吞噬了幾十個甚至幾百個較小的矮星系,并且一直持續到今天。我們甚至觀察到似乎是被吞噬星系核心殘余物的星團,例如半人馬座歐米茄星團。我們知道這些是以前的星系核心,而不是傳統的開放星團,因為開放星團是由大約同時形成的恒星組成的,而星系核心包含的恒星年齡相差懸殊。

在其生命周期中,銀河系可能已經消耗了幾十個甚至更多數百個較小的矮星系,今天還在繼續。研究得最好的恒星流之一是麥哲倫流,它是連接兩個離銀河系最近的星系,小麥哲倫星云和大麥哲倫星云的星橋。因為麥哲倫星云是離我們最近的星系之一,在距離我們只有15萬光年的地方,我們可以觀察到"云層"中的單個恒星及其視差,這樣我們就可以繪制出星系及其中間恒星流的3D地圖就像土星這樣的行星會使塵埃在周圍形成光環,一些星系也會將其他星系撕開并形成光環。在銀河系吞沒一個比它小100倍的矮星系"卡尼斯大矮星系"時,形成了一條以環的形式出現的恒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