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燃燒是每個恒星都會發生的一個過程,氫原子核在高溫高壓下融合成氦。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被稱為恒星核合成的過程。在大爆炸之后,宇宙中大約有75%的氫和25%的氦。今天,這些元素的比例并沒有那么大的不同,但是還有一些新的元...
氫燃燒是每個恒星都會發生的一個過程,氫原子核在高溫高壓下融合成氦。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被稱為恒星核合成的過程。在大爆炸之后,宇宙中大約有75%的氫和25%的氦。今天,這些元素的比例并沒有那么大的不同,但是還有一些新的元素——宇宙中大約有74%是氫,24%是氦,還有2%是其他元素。這些元素中最常見的元素是氧(1%)、碳(0.4%)、氖(0.1%),鐵(0.1%)和氮(0.1%)都是恒星核合成的產物——在恒星核心中合成較重的元素。比鐵重的元素是在超新星中產生的。

宇宙中的每一顆恒星都燃燒氫。恒星的形成發生在星際空間的稠密氣體云中。這些被稱為HⅡ區域或恒星托兒所。最終,在我們太陽系大小的區域出現高質量的物質。這被稱為博克球狀體。當中心的溫度和壓力達到一定水平(約1000萬開爾文)時,就會發生氫氣點火,產生大量的熱和光。這就是恒星的誕生。當一顆恒星進行氫燃燒時,它被稱為主序,被稱為矮星。我們的太陽是一顆黃矮星。主星序恒星是宇宙中最常見的恒星,主要是因為氫需要很長的時間每年只有很小一部分恒星核心的原子核被熔化成氦。如果氫燃燒得很快,宇宙中大部分的氫都已經被核反應消耗掉,并轉化成更重的元素,使得水(H2O)的形成——因此生命也變得困難——如果不是不可能恒星形成后的演化方式取決于它的質量。恒星質量越大,它燃燒燃料的速度就越快。在質量最大的恒星中,氫燃燒大多只在幾百萬年后完成,下一步——氦燃燒就開始了。在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恒星中,氫燃燒階段預計將持續9年十億年。在質量只有太陽十分之一的恒星中,氫的燃燒可能持續長達一萬億年!這樣的恒星比我們的太陽要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