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線通常是指星際空間中冷氫氣的射頻發射。在我們的星系和其他星系中有大量的氫漂浮在周圍。其中一些氣體被附近的恒星加熱,導致它在可見光譜中發射電磁輻射,換句話說,光。然而,它的大部分遠離任何熱源,但仍然可以探測到,因...
氫線通常是指星際空間中冷氫氣的射頻發射。在我們的星系和其他星系中有大量的氫漂浮在周圍。其中一些氣體被附近的恒星加熱,導致它在可見光譜中發射電磁輻射,換句話說,光。然而,它的大部分遠離任何熱源,但仍然可以探測到,因為它在光譜的無線電部分發射8.3英寸(21.1厘米)的電磁輻射。這被稱為21厘米線或氫線,它的存在是由1944年,荷蘭天文學家亨德里克·范德赫斯特(Hendrik van de Hulst)在加熱冷氫氣時,會在可見光譜中發出電磁輻射。根據量子理論,原子中的電子只能有一定的固定能級,在這兩者之間什么都沒有。最低的能級被稱為"基態"。電子可以吸收能量,使它們"跳"到更高的能級,但遲早,它們會回到較低的能級,最終回到基態,時間與過剩能量成反比。當一個電子下降到一個能級時,多余的能量以電磁輻射的形式釋放出來,其頻率與兩個能級之間的能量差相對應。

氫線通常指星際空間中的冷氫氣。電磁輻射的頻率與其能量成正比:能量越大,頻率越高這種關系用普朗克方程描述:E=hf,其中E是能量,f是頻率,h是普朗克常數,其值約為6.626*10-34焦耳秒。波長可以簡單地計算為光速除以頻率。因此,當一個電子從一個高能級下降到一個較低能級時,就會發射出與能量差有關的固定頻率和波長的電磁輻射,這種輻射在發射光譜上表現為窄譜線,每個元素都有一個特性,由一系列特定波長的譜線組成的獨特發射光譜。氫光譜系列包含許多譜線,其中四條譜線在光譜的可見部分。其中一條紅線被稱為H-α,在天文學中被廣泛用于探測星云中的電離氫。這些發射線用于氫可以被看作是一條氫線,但這個術語通常是指冷氫氣在21厘米波長下產生的無線電發射。這是由于不同的物理過程造成的。關于能量、頻率和波長的相同規則仍然適用,然而,電子和質子有一種被稱為"自旋"的量子性質,它可以有兩個可能的方向。由于氫原子由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組成,所以它可以有兩個相同方向或不同方向的自旋。在前一種情況下,原子的能量稍多,最終會下降到較低的水平電子通過改變其自旋而形成的能量狀態。額外的能量以電磁輻射的形式發射,由于能量差很小,輻射的波長較長,頻率較低:分別為21厘米和1420.4兆赫這種微小的能量差也意味著,任何一個處于同一自旋狀態的氫原子,平均要花很長時間——幾百萬年——才能下降到相反的自旋態;然而,在一個星系中有如此之多的冷氫,以至于在任何時候都有足夠多的氫原子發射出21厘米的無線電波來探測它們。1951年,哈羅德·埃文和愛德華·珀塞爾探測到了這條21厘米長的線。這條線在射電天文學中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銀河系的大部分區域被不允許來自恒星的光通過的大塵埃云。然而,無線電波不受塵埃云的阻礙,而且由于銀河系中有大量的冷氫,因此可以利用氫線的射電發射來觀測和繪制星系圖。射電天文學利用氫線,使我們能夠確定大小,我們銀河系的形狀和結構。氫線對尋找外星智能(SETI)也有重要意義。人們認為,一個技術先進的文明可能會利用這個頻率來嘗試與其他文明交流。這個頻率不僅用于監聽"先鋒10號"和"11號"宇宙飛船注定要無限期地在星際空間中漂移,它們包含了描述氫線、氫線波長、頻率以及氫線背后的物理現象的石板。它代表著一種據信外星人可能理解的測量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