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抑郁癥的人更容易患上癲癇,反之亦然。這些情況之間的相關性的證據是相當確鑿的。2004年發表在《神經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癲癇患者的抑郁率似乎是其他慢性病患者的3倍左右。該研究還發現,癲癇患者的抑郁常得不到治療,部分原因是它的表現與典型案例不同。例如,抑郁型癲癇患者似乎經常會感到易怒和焦慮。據估計,癲癇患者的自殺率是正常人的10倍。
癲癇會導致大腦電信號異常,所以醫生經常用腦電圖(EEG)來診斷。癲癇和抑郁癥之間的生物學聯系已經被理論化了,但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解。一些科學家廣泛地認為,神經遞質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的缺乏,而GABA可能是這兩種疾病的原因,基因聯系也被假設,然而,幾乎沒有實驗證據支持或更精確地描述這種聯系,人們對癲癇和抑郁癥之間聯系的認識也慢慢增長當代的觀察家說,癲癇患者的抑郁癥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他們認為這種疏忽是由于相信抑郁癥的癥狀是合理的、可預測的,試圖反駁這一觀點的嘗試包括2003年發表在癲癇電流上的研究發現癲癇和抑郁癥之間的聯系不會隨著癲癇發作的日益嚴重或頻繁而加強癲癇對治療和生活質量有影響。一些研究表明,對于無法完全控制的難治性癲癇,減少抑郁應該是比減少發作頻率更重要的目標。也就是說,如果一定數量的癲癇發作是不可避免的,生活質量會得到更大的改善當看護者專注于治療抑郁癥時,對癲癇患者使用抗抑郁藥的研究并不充分。一些科學家認為抗抑郁藥,特別是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會增加癲癇發作的可能性,但這種說法是有爭議的。
一項研究發現癲癇患者的抑郁率是其他慢性病患者的三倍。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