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新聞讓人唏噓,信用卡新開戶數據按照0.5元一條出售,部分高端客戶如金卡、白金卡持卡人信息每條售價為5元。一條條包括姓名、電話、地址、工作單位、開戶行等完整隱私的信用卡開戶數據,在網絡上形同“趕集”公開販賣。
說起來,信用數據這個東西,到底值錢不值錢?它又有啥用呢?

個人信用有啥用?
個人征信基本任務是幫助客戶(金融等商業機構)判斷、控制信用風險和幫助個人消費者進行信用管理的活動。在歐美國家,個人信用往往和消費聯系在一起,有了信用標準化的信用評估,可以提高金融機構對個人借貸能力、還款能力的判斷效率。
世界上第一家個人征信機構成立于19世紀早期的商業中心倫敦,從一般的商業征信服務擴展至金融征信。消費信貸發達的美國發明了信用評分,可以幫助實現自動化、批發的貸款審批流程,促進了消費信貸的發展。
對于每個人,信用好會帶來很多便利和實惠,比如你可能憑信用就貸款,不需要擔保或者抵押,而且信用好還可以獲得更高的授信額度。相反,你的貸款成本可能比其他人更高,比如利率更高,需要抵押物等。
除了金融上應用廣泛以外,個人信用還相當于你的第二張身份證,能夠幫助你在社會生活中順暢通行。比如,法國的火車票、地鐵票等所有公共交通都無人查票,只有偶然會遇到查票,然而一旦被查到,會面臨很重的罰款,大約60歐元,還會影響信用,影響未來的職業。
在德國,每個人擁有一份資信公司做出的信用報告,任何銀行、公司或業務對象都可以付費查詢這份報告。有過不良的民事記錄,甚至刑事記錄的,如詐騙、空頭支票、欠款不還、破產等,在你要貸款、上保險和求職時,都比清白人麻煩得多,要多掏利息或保險費率。因此就拿乘車買票來說,德國所有的市內公共交通車輛內均沒有固定的售票員,可是在這里你很少發現逃票的現象。原因很簡單,如果逃票被查到,就會寫入個人的信用記錄,成為終身的污點。
其實,在我國有些地區,個人信用也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在溫州,市民信用行為被量化失信扣分守信加分,個人信用評估結果還可以作為“好市民”證明,用于人際交往中。在相親、商務談判等場合,雙方可以將個人信用評估報告作為判斷的依據。
個人信用數據,該如何保護?
在大數據時代,每個人的信用情況都可以用多維度的數據表現,除了傳統的央行征信數據以外,同樣有周期性信用支付特征的賬戶(如房租、水、電、煤氣、有線電視、電信服務等)信息,被業界稱為“非傳統信用信息”或“替代性信用信息”。
今年1月,央行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騰訊征信有限公司等八家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準備時間為六個月。以阿里集團新近推出的芝麻信用為例,每一個芝麻分數包含用戶信用歷史、行為偏好、履約能力、身份特質、人脈關系五個維度,芝麻信用數據還涵蓋了信用卡還款、網購、轉賬、理財、水電煤繳費、租房信息、住址搬遷歷史、社交關系等。未來芝麻信用會被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作為招聘是否錄用、貸款、獎學金是否發放、相親對象是不是可靠等等問題的參考指標。
信用數據的廣泛應用必然會涉及到信用數據如何被合理使用、個人隱私如何被有效保護這個問題。而且,信用數據的保護,并不簡單指個人的金融信息,還涵蓋各方面數據。從美國征信業的發展情況看,這些機構先是野蠻生長,然后理智整合,隨著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
在美國,無論是立法、司法、行政機構及銀行等金融機構和普通公民,都要把自己的有關信息,包括部分相對秘密的信息向信用服務機構公開,并實行有限披露,以供他人出于合理目的進行查詢。
我國《征信業管理條例》規定,征信機構不得采集個人收入、存款、有價證券、不動產信息等,但明確告知主體提供該信息可能產生的不利后果,并取得其書面同意的除外。目前我國的個人信用體系建設還在初期,各項措施并不健全,除了依靠征信機構的誠信經營和法律的強制力以外,消費者本身也可以有一些自我保護的做法。
一般而言,各類機構得到消息者的信息有兩種方式,一是由消費者自身提供各類信息和數據項,填報自身的基本信息、傳統交易信息和非傳統支付信息、社交信息等;二是通過經消費者授權從相關機構獲取信息。不管是哪種方式,提交信息之前消費者首先都要對平臺的可靠性和真實性,以及相關資料的用途有個清醒了解。其次,要有信息保護的意識,不要隨意外漏信息給各種不確定的企業,像快遞單不涂抹地址、姓名、電話的壞習慣應該可以改改了。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