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曾經的愛人給我了一個充滿漆黑的盒子。我用了很多年才明白到,原來這,也是一份禮物。
——Mary Oliver(美國著名詩人)

前度這個話題總是容易使人傷感的。筆者才不會說其實是被節日的氣氛影響,總是想起前度,所以才寫這個主題。先劇透一下,下文將主要從心理防御機制的角度去討論分手后想念(或沒想念)前度的原因。心理防御機制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其實人的本我、起我和現實之間時常會發生沖突,這些沖突都會為自我帶來焦慮。為了追求快樂,人會有意或無意地使用不同的方法去減少自己的焦慮,這些方法就是心理防御機制了。好,現在回到主題。你,會回想起前度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會呀,常常會懷念他的。」
呵呵,這種答案明顯是對前度余情未了吧。特別是答案中是使用「他」而不是「前度」,這是一種叫否認(Denial)的機制。否認指人會無意識地拒絕承認那些會為自我帶來焦慮的事實。在遇到突發事件時,人們大多會有「這不是真的」的想法,這是否認的常見例子。所以在回答中避免用前度作為稱呼,很可能是因為在你心中其實是不希望他成為前度。
如果你的答案是:「別說那個賤人。」
在精神分析的角度,愛和恨的情感其實是同時存在的。在愛一個人時,自己潛意識中也會有一定程度是恨他的。好吧,這的確比較難接受的。舉些容易接受的例子,在戀愛中出現的「冷戰」、口角、家暴、不滿、過度猜疑等情況,其實都是你對對方恨的一種外在行為表現。所以,如果你那么的恨他的話,在你潛意識中也有一定程度上是對他還有感情的。你不停的罵他,只是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中酸葡萄機制的使用罷了。
如果你的答案是:「我會用前度做例子自嘲自己沒眼光。」
在心理防御機制中,幽默(Humor)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機制。如果用幽默表達潛意識的欲望就不會與超我產生沖突而形成焦慮。所以在幽默中其實是包含了許多被壓抑的思想。答案中說自己沒眼光,這是一種對自我的指責,是一種因失去了重要的人而「轉向內部的憤怒」。用幽默的方法回答會使人覺得你已經沒有事,然而有對自我的指責可能就說明你心中的情緒其實還是比較抑郁的。
如果你的答案是:「完全沒有。」
當然,完全沒有可能真的表示真的沒有。可是,完全沒有也可能只是因為你把過度痛苦的回憶壓抑到潛意識之中。這是叫壓抑(Suppression/Repression)的機制。壓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機制,因它先于其它防御機制產生。然而,被壓抑的思想還是有可能會影響到人的行為的。

舉個筆者自己的例子:一日,筆者在用計算機。用著用著聽到電視的某對白,筆者突然間望向電視開始發呆。因為筆者不明白這對白為甚么會那么引起筆者的注意。經過回想,才發現那對白中有筆者前度的名字……所以筆者的注意力才會被那對白吸去的。這說明了一些「已忘記」的事可能其實還未真正被忘記,這些過去的事還在影響人現在的行為。
甚么?你說用自己做例子說服力不高?好吧,再舉另一個例子,你前度如果喜愛食巧克力的話,在分手后你可能也會變得喜愛食巧克力。這是種叫內向投射(Introjection)的機制,人會把自己愛的對象的特點象征性地變成了自我的一部分。當人們失去愛人時,會模仿其某些特點。這樣能減少失去愛人的痛苦。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會呀,我現在很充實很快樂啊。」
如果在分手后用工作、藥物、宗教、進食、購物等活動去使自己生活忙碌,這是叫解離(Dissociation)的機制。解離是對自己的情感進行暫時而劇烈地改變。解離在短期中的確有助發泄,不過過份使用有可能會變成解離性失憶癥、解離性神游癥等心理障礙。
說到這,總有種好像無論答甚么都表示還未放下前度的感覺。的確,是否已經放下前度不是基于還有沒有想起他;而是基于想起前度時,會不會有焦慮、不愉快等負面情緒。如果在分手后有清晰的面對自己的感受和處理好對前度的情感,之后就可以有一個平常心去對待前度了。
失去是為學習忘記,是新的轉機。
(作者:農莊春陽)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