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種花樣繁多的穿越劇穿越小說盛行,除了遠古無人問津,現代美女幾乎坐上時光機器,抵達了中國各個朝代。但考慮到歷史現實,為免資源配置錯位,咱們最好還是先研究下成為古代美女的必要條件是什么吧。
標準配置:膚白腰細 明眸皓齒
先不考慮歷朝歷代的審美差異,簡單粗暴地歸納一下,一個古代美女的以下條件是必須具備的:
首先要皮膚白皙嫩滑。從《詩經》開始就要求美女“膚如凝脂”,“一白遮百丑”是絕對真理,清初的美女鑒定專家李漁就總結說:“婦人本質,惟白最難。常有眉目口齒般般入畫,而缺陷獨在肌膚者。”這種白也絕不是慘白,古人特別欣賞美人“一枝紅艷露凝香”的粉嫩嬌態,以及“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的玉質柔肌。最好的狀態是皮膚白里透紅,“不傅脂粉而顏色如朝霞映雪”(《漢孝惠皇后外傳》)。
古人對美女發質的要求也不低。美女都要有一頭烏黑油亮的長發。《詩經·鄘風·君子偕老》中說:“鬢發如云,不屑髢也。”意思是頭發濃密烏黑,不屑使用假發。由于古代女性的發型變化多端,天生的發量往往不敷所需,因此假發也經千年而不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擁有一頭烏黑濃密的長發是很讓人驚艷的。這讓擁有一頭自來卷兼枯黃發質的筆者不由得暗自慶幸沒有生不逢時。在古時一頭黑長直的頭發有多誘人,看《世說新語》的一個小故事便知。東晉權臣桓溫平定蜀地后,戰利品之一就是多了個小妾——蜀地舊主李勢的妹妹,對她很是寵愛。桓溫之妻南康公主知道后打翻了醋壇子,以滅小三的架勢去面見情敵,結果“正值李梳頭,發委藉地,膚色玉曜”,南康公主把刀一扔抱住李姑娘說:“阿子,我見汝亦憐,何況老奴!”意思是我看了你都會心動,何況是那老家伙呢!成語“我見猶憐”就是這么來的。
至于五官,古人欣賞不來“高鼻深目”、輪廓分明的立體美,還多半認為那是胡人的象征。古代美女的五官在現代人眼里可能過于清淡,比如要有豐滿光潔的前額頭、彎而細長的眉毛,如“螓首蛾眉”,而臉型最好是鵝蛋或者滿月臉,如果有一對酒窩相配就更醉人了,正所謂“旁有梨頰生微渦”。嘴巴要“櫻桃小口”,形狀小巧,兼色澤紅潤,再加上晶瑩小巧的“瑤鼻”、一口整齊潔白的牙齒,都是美女的標準配置。
一雙有神采的眼睛是最重要的。正所謂“美目盼兮”,古人并不欣賞雙眼皮大眼睛,無論是圓潤的杏眼還是細長的鳳眼,都不要求大,而重在眼波流動、明眸善睞的神韻。最好要清澈明凈、楚楚動人,古人常用“秋水”、“秋波”形容美人的眼睛,如“雙眸剪秋水”(白居易《箏詩》)、“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李白《長相思》)。《西廂記》里張生對崔鶯鶯種下情根,緣起便是伊人的一個回眸,讓張生驚心動魄,發出“怎當她臨去秋波那一轉”的感慨。
形體上,先是“手如削蔥根”,要有芊芊玉指,而“領如蝤蠐”,就是要求頸部像蝤蠐(天牛與桑牛的幼蟲)一樣長而豐滿、潔白光滑。再是“肩若削成”(曹植《洛神賦》),低垂的肩膀,亦即溜肩,順便說一句,這種肩形因為古今服飾的變遷,非常宜古不宜今,穿古裝飄逸婀娜,穿T恤等現代裝卻總顯得撐不起來,在時下很不吃香。
細腰是身材的關鍵。春秋時就有了“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傳聞,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文中說鄰家女“腰如束素”,南朝蕭繹也在《采蓮賦》里說“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都強調腰部的纖細。北宋詞人柳永的《木蘭花》更夸張:“酥娘一搦腰肢裊,回雪縈塵皆盡妙”,腰細到一把握住,著實令人咂舌。除了細,還要曼妙輕盈,這與舞蹈有一定關系,白居易有小妾小蠻,詩人形容她“楊柳小蠻腰”,后來成了對細腰的經典描述,除取楊柳的纖細外,還因為楊柳的飄拂不定,很符合古代文人對美人細腰輕盈柔軟、富于韻律美的要求。《西廂記·驚艷》中說崔鶯鶯的步態是: “似嚦嚦鶯聲花外囀,行一步可人憐。解舞腰肢嬌又軟,千般裊娜,萬般旖旎,似垂柳在晚風前。”古人對女性的審美不看比例看姿態,可見一斑。
將以上條件合成一番,標準美女大約是《西廂記》里崔鶯鶯的模樣:“恰便是檀口點櫻桃,粉鼻兒倚瓊瑤。淡白梨花面,輕盈楊柳腰。”又如《紅樓夢》里對探春的形容:“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面,俊眼修眉,顧盼神飛”。
不同朝代,美女標準也有所差別
當然,時代不同,對女性的審美觀念也屢經變遷,古典美人的風貌氣質、具體標準也各有差異,先秦時除白皙秀美也強調高大健康,如“碩人其頎”。漢代開始有了輕盈苗條的傾向,典型如趙飛燕。魏晉南北朝尤重飄逸靈動,認可“瘦骨清像”,如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畫中的仕女長袖飄逸,衣裙曳地,格外飄渺秀逸,裊裊婷婷。曹植的《洛神賦》也寫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 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

唐代則是微胖界妹子的福音,更強調豐腴秾艷,推崇體態豐盈的健康美,高聳的發髻,飄揚的披帛,自信明媚,雍容華貴,正是一派“盛唐氣象”。宋以后,盛唐的大氣明艷一變而為淡雅陰柔,明媚豁達被柔腸百結、哀婉幽怨取代;體態豐滿、氣象雍容的健康之美,逐漸讓位于孱弱纖細的清癯之美。女性病態美日漸成為女性美的模式。



《紅樓夢》里對釵黛二人的外貌描寫恰好代表了古典美人的兩個典型,寶釵鮮艷嫵媚、肌骨瑩澤,“臉如銀盆,眼同水杏,唇不點而丹,眉不畫而橫翠。”黛玉卻風流裊娜,“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兩人風格不同,但各擅其美。有趣的是,在清代文人的釵黛之爭中,黛玉總是獲得壓倒性的勝利,成了他們心目當中的“理想型”。
超強外掛:三寸金蓮
和現代流行的豐乳肥臀相比,中國傳統文人對波濤洶涌的魔鬼身材無感,他們更迷戀三寸金蓮。所以,在中國古代的大多數時候,除了面相、身材,美人還得有一雙小腳。甚至有時,一雙尖尖小腳反而是第一位的,如清代袁枚《答人求妾書》中說:“今人每入花叢,不仰觀云鬟,先俯察裙下。”
傳統文人為何如此欣賞小腳?最初大約是因為小腳容易展示身材,行走時搖曳生姿,與追求女性窈窕曼妙身姿的傳統審美相合。在纏足盛行前,就有了很多贊美小腳的詩詞,逐漸確立了以小腳為美的審美偏好。直到五代后,纏足流行開來,宋時,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明代的纏足之風更盛,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說,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還要弓彎。中國女子的纏足,改變了女性的步履姿態,形成弱不禁風、搖搖欲墜的觀感,如辛棄疾《菩薩蠻》有:“淡黃弓樣鞋兒小,腰肢只怕風吹倒”,纏足在當時甚至不是一個負擔,反而是一種特權,象征著貴族式的優雅精致和幽閑貞靜的氣質。這種姿態也激發了男性的保護欲,方便他們把玩欣賞,李漁就總結說:“瘦軟無形,越看越生憐惜,此用之在日者也;柔若無骨,愈來愈耐撫摩,此用之在夜者也。”
更曖昧難言、或許也更直接的理由是纏足與男性性要求的吻合。小腳被認為是身體中最隱蔽的一個部位,因此也最具有性魅力。從生理上來說,女子纏足后,為了行走站立,不得不在兩腿和骨盆肌肉處用力繃緊,因此陰部肌肉較緊,男子稱與其性交如同和處女做愛,而腳弓的變形引起腹腔前傾,使得女性性器變淺,容易達到性高潮。清末學者辜鴻銘說:“裹腳能使血液向上流,這使臀部變得豐腴性感。”從這個角度來說,纏足相當于又生生造出一個“性器官”。
在金蓮崇拜的時代,裸足是一大禁忌。男性很少有機會真正看到“三寸金蓮”的真相。在宋代及以后的春宮畫里,其他部位都纖毫畢現,卻絕少有人畫不包裹腳布的小腳。而圍繞著三寸金蓮,品評小腳也成了一門學問,女性擁有一雙小腳就更足以驕傲了。李漁說,宜興有一位貴人不惜千金買了一位小腳美人,腳小到無法走路,需要有人抱進抱出,人稱“抱小姐”,各種賽腳會也層出不窮,為了能讓腳顯得小一些,當時不少腳大的女性就從鞋子上下功夫,做一些障眼法試圖魚目混珠,“鞋用高底,使小者愈小,瘦者愈瘦,”有鑒于此,小腳女性索性穿平底鞋凸顯自己的優勢。
跟現在滿大街的“美女”相比,在古代,美女算是一種稀缺資源,品評之細致,要求之多樣,恐怕大多數現代姑娘們都過不了幾關。不過,還好都是過去式了,如今女漢子們御姐們不僅有了活路,還能看完這些林林總總的要求后,有機會吐一口唾沫,罵一聲“呸!一幫猥瑣男!”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