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生物保護帽”,可以避免染色體遭受損壞,其作用非常像避免磨損的鞋帶末端塑料保護帽。伴隨人類年齡增長,端粒將變得越來越短,導致DNA受損,從而增大阿爾茲海默癥、糖尿病和心臟病等老年性疾病的發病率。

端粒短于平均長度,將預示著不健康和早年死亡的征兆。目前,美國西北大學和哈佛大學科學家指出,一種改變端粒長度的獨特模型可以預測真實診斷之前的癌癥。
他們表示,它是一種至關重要的指示器,癌癥被診斷之前3-4年出現一個穩定期,之后端粒會快速縮短長度。這是首次報道人體形成癌細胞之前幾年端粒的變化之旅。
該模型表明,當癌癥精確威脅人體細胞老化過程時,癌癥患者體內端粒看上去衰老15年。同時,這一模型還能作為生物指標器,之后用于血液測試,檢測人體所患疾病。
研究人員強調,迄今為止很難理解端粒如何影響體內形成癌細胞的人群,這是由于不一致性導致的。一些研究發現端粒較短,一些研究發現端粒較長,還有一些研究顯示它們之間毫無相關。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電子生物醫學雜志》上。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花費13年對800位測試者進行多元化端粒測試,其中135人最終診斷出不同類型的癌癥,其中包括:前列腺癌、皮膚癌、肺癌、血癌等。
起初科學家發現體內形成癌細胞的人群端粒老化速度更快,相比之下,該人群的端粒比那些體內未形成癌細胞人群的端粒衰老15年。之后科學家發現這種加速老化過程在診斷出癌癥之前會停止3-4年,存在一個穩定期。
美國西北大學預防醫學系教授霍利方(音)教授是研究報告負責人,他說:“理解端粒的生長方式意味著它能夠作為預測癌癥的生物指標器。”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