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說恐懼來源于無知?

    老話常說"恐懼來源于無知",那么它是否具有一定的道理呢?

    觀看恐怖電影時,在聽覺和視覺的雙重刺激下,我們仿佛身臨其境,當恐怖畫面突然出現時,我們不由得會被嚇得尖叫出聲。

    有些人看到蛇這種動物時,感到緊張、害怕,瞳孔放大,呈現出一種應激狀態。

    有的人會對黑暗感到恐懼,不敢一個人在黑暗的房間內待著,如果把他一個人留到房間當中,他會坐立不安,拼命地想要逃出這種環境。

    在以上這些情景中,我們經歷了一種并不感到陌生的情緒——恐懼。它是我們時不時會經歷的一種情緒,是人們企圖擺脫、逃離某種情景而又感到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人在感到恐懼后,腎上腺素大量釋放,進入應激狀態,并伴隨有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呼吸加快、瞳孔放大等生理反應。

    人們往往不愿經受恐懼的折磨,渴望迅速地結束恐懼,甚至巴不得自己不要再體驗恐懼這種情緒。但是,它對人類來說也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當恐懼來襲,那意味著當時所處的情境或者情境中的某些人或事物讓我們感受到了威脅,才使我們第一時間產生想要逃避的想法。

    那么,恐懼這種"糟糕至極"的情緒究竟是如何而來的呢?我們如何才能擺脫它呢?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結構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部分。意識是我們可以覺察、認識到的觀念、想法和感覺,它跟外部世界的聯系最緊密;潛意識是人們不能覺察到的部分,是壓抑于心靈深處的欲望、動機等。前意識處于"意識"和"潛意識"中間,是在意識和潛意識中間浮動的部分,它比潛意識更容易進入意識之中。我們常常將不被自身和社會接受的部分壓抑于潛意識中,自以為這些部分消失掉了,其實它會悄悄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人之所以會恐懼,可以說是他潛意識中的恐懼體驗被喚醒,身體中的恐懼記憶被再一次經歷。

    前面提到的怕黑的人,可能是在兩三歲時,因做錯了某件事情,被父母或者其他人關到黑暗的房間里反省。當時他的年齡太小,不能忍受黑暗的環境,并感到深深的害怕和恐懼,不停地喊叫和哭泣,可是大人們對他的反應無動于衷,直到過了很久,才將他放出黑屋。這段經歷對當時的他來說,簡直太恐怖了。

    于是,他把這段恐怖的記憶壓抑在潛意識當中,自以為將這段記憶"忘掉"了,其實恐怖的記憶一直伴隨著他成長。之后,每當他一進入到黑暗的房間,就會感受到威脅和恐怖,最后甚至不敢關燈睡覺。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意識到現在恐怖的感覺跟當年關黑屋時感受到的一樣,現在只是將過去的記憶和體驗又經歷了一次。在他意識到這一切以后,他對黑屋變得沒有那么恐懼了。將潛意識意識化,是化解恐懼的方法,也即恐懼來源于潛意識,來源于我們自身未知的部分。

    因此,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恐懼的確來源于無知。那么如何化解恐懼?

    感受恐懼,發現恐懼的源頭,是化解恐懼最好的方法。當恐懼來襲,不需要用自己的意識與恐懼進行對抗、壓抑,取而代之的是找到一個舒服的姿勢,在心里細細感受這份恐懼,并告訴自己"我需要一些時間來感受這份恐懼"。此時腦袋中可能會有很多想法,沒關系,允許想法自然而然的流露。最后,覺察自己恐懼后通常所做出的行為,并告訴自己"現在我有能力做出不同的選擇",用自身的內在力量接納恐懼、擁抱恐懼、感受恐懼,讓恐懼變得不再可怕!

    • 發表于 2015-05-24 00:00
    • 閱讀 ( 785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