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多少人對《侏羅紀公園》里活靈活現的恐龍心有余悸,或者是心生向往呢?雖然電影里的恐龍公園都最終破敗,但也畢竟曾風光一時。那我們在現實世界里,有沒有可能真的復活出恐龍,建起一座恐龍動物園呢?

1993年,還是個小屁孩兒的我跟著爸媽去了電影院,然后我嚇尿了。因為我們看的是《侏羅紀公園》的第一部。這種巨大、兇殘、能嚇出童年陰影的遠古生物在那一年首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而且如此真實。
《侏羅紀公園》一經問世便培養起了一大批,甚至可以說整整一代恐龍迷。而今年6月即將上映的《侏羅紀世界》更是讓影迷們激動不已。整個系列的電影讓人們開始相信,科學家們也許真的可以給我們帶回一只真真正正的、活著的恐龍,甚至理論方法都有現成的了——“轉基因混血”法。但這真的能實現嗎?
回答還真有可能是“YES”!只不過不太會是電影里所描述的那個樣子。
克隆恐龍
DNA,不用說,是真正的生命之源。細胞如何分化、增殖并最終長成有機的生命,統統都描繪在小小的DNA分子里。小羊多莉的誕生已經證明了,我們可以利用DNA克隆出相同的生物體。但隨著生物體的死亡,生物體的軟組織,包括DNA,將分化瓦解,并最終落葉歸根、化為塵土。那么,我們能找到可用的恐龍DNA嗎?事情還是有點兒轉機的,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一些死去的動植物會變為化石。而在一些更為特殊的情況下,軟組織化石也是可能存在的。如果保存狀況良好,那么我們就可以從軟組織化石中提取出DNA。最近的一個例子是,科學家從已經滅絕的澳大利亞袋鼠化石中提取出了距今已有4萬至5萬年的DNA。雖然這只是超長的DNA分子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依舊可以為我們提供無價的信息,例如與現存物種的進化關系。但轉機也就止步于此了,因為這些片段還遠不能幫我們拼湊出這種動物完整的基因圖譜。
舉例來說,人類的基因組擁有23對染色體、32億個堿基分子對。要想用從化石里提取出來的基因片段來重建整個基因組無異于癡人說夢。羅勃·德賽爾(Rob Desalle)和大衛·林德瑞(David Lindley)寫了一本名為《The Science of Jurassic Park and The Lost World》的書,其中詳盡地闡述了電影里復活恐龍的方法是多么的不可行。(你們這么干,斯皮爾伯格造么?)

琥珀,這種金黃或者褐黃的植物分泌物,不經意間就困住了正巧飛過的蚊蟲,而且一困就是幾十億年。電影中的虛擬基因公司INGEN正是利用琥珀里蚊子口中的鮮血找到了恐龍的DNA。科學家們還的的確確找到過與恐龍生活在同時代,且受困于琥珀的蚊蟲。但遺憾的是,它連它自己的DNA都沒留下一丁點兒線索,更別提它吸的那口血了。即便是今天的蚊蟲,要想從它的腹中提取其宿主的DNA,也得趕在鮮血被消化之前。困在琥珀中的蚊蟲,它的死亡是痛苦而且緩慢的。這也就讓它有足夠的時間將剛吸到的鮮血消化得一干二凈。
此外,電影中的方法還得有一個前提,就是能修復已有的DNA,獲得完整的基因序列。要知道,青蛙和恐龍在進化樹上的分叉是在3億6千萬年前。這意味著要修復已經滅絕的恐龍的DNA幾乎是不可能的,更別提用的還是它八竿子打不著的遠親作模板了。
指雞為恐龍
還有其他辦法可以將恐龍復活嗎?復活恐龍確實是項異常復雜的工程,而新電影里通過轉基因技術的想法還真有那么點兒意思。
鳥(而不是青蛙)是真正活著的恐龍,如果在培養過程中我們能去除現代的基因,那么我們也許真能復原出恐龍,至少看上去不再是只鳥。例如,在小雞的胚胎發育階段,源自于維生素A的視黃酸就會讓小雞的腿上長出羽毛,而身上長出鱗裝的皮膚。這不就像一只恐龍了嗎?
著名的美國恐龍古生物學家杰克·霍勒(Jack Horner)在他的書《How to Build a Dinosaur: The New Science of Reverse Evolution》中詳細介紹了這種方法。他認為,通過操控鳥類的發育過程,再加上一定的組織移植技術,我們就可以復原出更“恐龍”的生物了,而從技術角度而言,這便是復活恐龍無疑了。他還推薦了一個人選,哦不,是鳥選——澳大利亞鴯鹋(別問我這兩個字怎么讀,我也不會!),這種本身就很像恐龍的鳥類當是復原恐龍的最佳候選者了。

許多早期的鳥類化石,比如侏羅紀始祖鳥都擁有和恐龍一樣的尖牙。有沒有牙齒可以說是區分現代鳥類和恐龍的一個特征。來自德國馬普所的馬修·哈里斯(Matthew Harris)就真的培育出了一只長牙的鳥。具體操作是:將老鼠的牙組織移植到小雞的嘴里,就這樣,沒別的。
原始鳥類還有一個特征,就是長長的尾骨。今天的鳥類的尾巴只有羽毛,而沒有骨架做支持。但雞還有其他一些禽類的胚胎在發育之初依然可以看到它們的尾骨,只是后來和脊椎長到一起了。這么看來,原材料已經不缺了。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找到抑制尾椎融合的藥劑,一只長著爬行動物尾巴的鳥兒就將誕生。
那么上肢怎么辦?(不由自主地想到《十萬個冷笑話》電影里那可憐的霸王龍,慘萌慘萌的啊!)鳥類的上肢已經在進化過程中幻化成了翅膀,前爪也隨之退化。但還有一種古老的、但依舊活的好好的鳥兒沒有忘記老祖宗的前爪,它們叫麝雉。也許以它們為原本,經過悉心的培育,我們真的可以得到一直長著恐龍前爪的“鳥”。

恐龍求職記
說了這么多,看來恐龍是可以有了。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還沒回答呢。我們干嘛要復原恐龍呢?是真的有什么現實意義,還是只是為了滿足人類近乎偏執的好奇心?(愚蠢的人類~!)
對于真正的恐龍古生物學家來說,復原恐龍沒有什么現實意義,所以恐龍是不能上陣科研了。但活生生的恐龍可以出演它們自己的電影,向特效公司投去不屑的目光,成為一代巨星。或者真的建一座侏羅紀公園,相信游客將絡繹不絕。總之,恐龍是很多孩子們走進自然科學大門見到的第一種動物,而我們當中的很多人,即便業已成家立業,也依然忘不掉這些形形色色的史前巨獸。
也許有人要說,見到活恐龍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辦法,就是穿越回去。我只想對你說:“你~夠~了!”
(翻譯:李想;via theconversation)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