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海蜇也兇猛:餐桌美味竟是殺人兇手?

    說到海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大概是“好吃的”。誠然,老醋蜇頭、涼拌蜇絲,這些用海蜇為食材的菜肴都爽脆可口,是下酒的好伴侶。然而在另一些情況下,海蜇卻又會變得十分兇猛——對于在海水中游泳嬉戲的人來說,海蜇就是難以察覺的兇手,碰到海蜇,輕則受傷,重則致命。就在幾天前,就有新聞報道,大連一名4歲女童在海中游玩時被海蜇蜇傷,在送醫后不久,出現口吐白沫、意識喪失等癥狀,最終醫治無效身亡。那么,餐桌美味何以搖身一變成為了殺人兇手呢?

    海蜇與水母

    在討論海蜇前,我們先來看一看一個和海蜇經常弄混的概念——“水母”。通常人們頭腦中水母的形象,是在水族館或海洋館中的水槽內優哉游哉游動的、云霞一般的動物。其實,水母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它是對所有能進行浮游生活的腔腸動物的總稱。腔腸動物是一種原始的多細胞生物,只有內外兩個胚層的分化。然而,腔腸動物已經具有了原始的肌肉、神經等組織的分化,現今地球上的所有動物,都是由原始的腔腸動物演化而來,因此算得上是我們的“老祖宗”。

    腔腸動物包括了固著生活的水螅類和珊瑚類,以及自由生活的缽水母類和櫛水母類。那么,是不是缽水母和櫛水母能和水母畫上等號呢?這也不對,畢竟,要稱作“水母”,只要能夠自由移動就可以,因此一些水母種類在生長的某一時期是以固著或群體形式生存的。例如我們常聽說的“桃花水母”,其實就具有如同水螅一般固著生活的階段,而有名的“僧帽水母”,則是一大群類似水螅的個體的集合——從分類學上來說,它們也的確屬于水螅綱而不屬于缽水母綱。

    而我們所說的海蜇,其實是人們對大型海生水母的統稱。從動物學上來說,真正能稱得上“海蜇”的,只有缽水母綱、根口水母目、海蜇科、海蜇屬下的四種海蜇:海蜇、黃斑海蜇、棒狀海蜇和疣突海蜇。而同科不同屬的沙海蜇,也因為它的身形,混到了一個“海蜇”的名頭。

    所謂“根口”,是因為這些海蜇的腕的基部彼此愈合在一起,從外觀上看不到海蜇的“口”。海蜇實際的口,開口在各個腕的末端。而當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后,消化腔會如同樹的根部一樣分支,“根口”一詞由此而來。所以這些愈合的腕,就被稱為口腕,而它更被人所知的名字就是“海蜇頭”。而大而圓的傘蓋,就是所謂的海蜇皮了。不過,在端上餐桌時,海蜇頭和海蜇皮的細胞組織已經被明礬和鹽腌漬而脫落,剩下的只是可以食用的肥厚脆嫩的中膠層。

    海蜇為什么這么兇?

    海蜇之所以以“蜇”字命名,點出了其一大特點,就是能夠蜇人。其實,海蜇并非有意為害人類,它的這一能力,其實是為了進行捕食和自衛。

    海蜇蜇人的“裝置”被稱為刺細胞,它分布于海蜇口腕下部眾多的觸手表面。刺細胞的本質是一個特化的細胞,細胞內部有一囊狀結構,稱為刺絲囊,里面盤繞著一條纖細但頂端尖銳的刺絲,細胞表面還具有一個棘突,作用類似于扳機。當刺細胞受到物理碰觸時,刺細胞細胞膜變型,棘突發生位置變化,從而觸動“扳機”,刺絲囊內部的刺絲就會被“彈射”出來,刺入接觸物體內。而刺絲囊本身也會收縮,將其內含有的毒液通過刺絲注入被刺物體內,起到毒害的作用。

    海蜇以及其他水母的刺細胞內毒液成分十分復雜,主要由大分子量的毒蛋白以及組胺、5羥色胺、腎上腺素等小分子物質混合而成。其中毒蛋白為主要的毒性物質,其功能大致可分為溶血、局部皮膚壞死以及致死因子三大類。毒蛋白可以造成多種組織細胞的損傷和功能破壞,從而引發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反應。對于魚類、甲殼類等小型動物,這些海蜇的這些毒蛋白可以迅速麻痹和殺死獵物,而對于人類來說,則會引發神經功能紊亂、痙攣、心率失常、溶血等反應。此外,組胺等組分還會使得某些人群產生過敏反應。

    事實上,除去櫛水母外,所有的腔腸動物都具有刺細胞,這是其捕食的手段。大多數水母體型甚小,因此不會對人體造成什么危害,甚至都不會具有什么感覺。但諸如海蜇之類的大型水母,由于觸手數量眾多,刺細胞數量巨大,因此接觸人體后注入毒液劑量大,因此容易造成致傷甚至致死。此外,一些特殊類型的水母,如澳洲箱水母,雖然體型小,但由于毒性強烈,依然不可掉以輕心。

    在我國,造成蜇傷記錄的主要是多種大型水母,其種類隨著海域的不同而不同。在本文開頭提到的大連周邊水域,主要致傷的水母種類為沙海蜇。而在較為南部的海域,則海月水母致傷的比例有所增加。每年我國海蜇等水母蜇傷的案例可達數百起,其中有十余例致死。由此可見,避免水母蜇傷,以及蜇傷后進行正確有效的應對,是避免生命安全遭受威脅的重要措施。

    如何應對蜇傷?

    為了避免被水母蜇傷,最有效的方式自然是遠離包括海蜇在內的各種水母。水母自主游泳能力差,主要為隨波逐流,并且有集群和垂直移動行為,因此首先要留意當地水母動態,不在海蜇或其他水母大爆發的時候下水游泳。游泳時也要注意觀察,當發現水母時即使遠離,切勿游近觀察甚至觸摸。此外,沖到沙灘上的水母尸體,其體表刺細胞依然具有活性,因此也不要隨意觸摸。

    如果不慎接觸到了水母,出現如觸電般的刺痛時,表明已經被水母蜇傷。此時應立即離開事發水域,用大量海水沖洗蜇傷處,以去除殘留在皮膚上的水母觸手。此時切忌用淡水沖洗,因為淡水會刺激更多刺細胞彈射刺絲。沖洗后,用溫水及稀醋酸(可用食醋代替)濕敷至少半小時或直至疼痛緩解。通常輕微蜇傷會導致皮膚出現紅疹、瘢痕、水泡等,十余天后會自行消退。然而,如果出現頭暈、心悸、運動失調、血壓降低等癥狀時,表明蜇傷嚴重,已經開始出現神經、循環系統損傷癥狀,此時應立即送醫救治并長時間觀察,重點監測和治療毒蛋白引起的心血管系統損傷和嚴重過敏反應。

    • 發表于 2015-08-14 00:00
    • 閱讀 ( 828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