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美國華盛頓大學的Jeffrey I. Gordon教授課題組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訴說了一個“雙胞胎姊妹,胖丫頭的腸道菌群讓小白鼠變胖,而瘦丫頭的腸道菌群讓小白鼠變瘦”的有趣故事(熱心腸先生看來這也是近年來如火如荼的腸道菌群研究中最好玩的故事之一)。
同期刊登的“介紹貼”,更是直截了當:用細菌對抗肥胖,口氣不小吧?不瞞您說,熱心腸先生當時也被這霸氣的題目震懾住了——區區腸道菌群,真的那么邪乎嗎?
一、肚子里有“胖菌群”,少吃也沒用!

首先,科學家們特意選了好幾對特別的雙胞胎——“胖+瘦丫頭”組合,一個肥胖一個苗條。(唉,都是一個媽生的,差距咋就這么大呢?)保證了接下來“變量”的清晰可見,duang~遺傳因素的影響排除了。
接著,把胖、瘦丫頭腸子里面的菌群分別轉到了2組同樣處理的無菌鼠里,喂同樣的食物(低脂肪、高膳食纖維),這下,腸道菌群的威力立馬就顯現出來了!——在都吃低脂高纖健康飲食的情況下,接收了“胖菌群”悲慘的變成了胖老鼠,而接收了“瘦菌群”的老鼠,沒錯它還是瘦老鼠!
唉,不是主觀不努力,都是“胖菌群”害了你!
二、“同居”——瘦子可以拯救胖子!

那到底是“近胖者胖”呢?還是“近瘦者瘦”?于是,他們把這兩撥老鼠放一塊兒同居!
結果“同居”10天后,與單養的相比——“胖菌群”老鼠繼續變肥的趨勢小了很多,而“瘦菌群”老鼠基本沒受啥影響!
(艾瑪有救了!呼呼還好胖子“無公害”,要不“胖子”上街還不得人人喊打啊!)
菌種鑒定等結果也表明,“胖菌群”不能夠成功“傳染”給“瘦菌群”老鼠,而瘦老鼠“瘦菌群”卻可以成功“熏陶”給“胖菌群”老鼠。
這是啥道理呢?原來,腸道菌群種類的豐富程度與人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關系。近期研究表明,吃得越健康,腸道菌群豐度越高,反之亦然。因此,當菌群“富有”的瘦子與胖子“對壘”,當然是菌多的“熏陶”菌少的,哼哼,有“菌”,就是這么任性!
三、吃的太“多”——“神仙妹妹”也救不了你啊!
那是不是有了“瘦菌群”就可以“啊哈哈哈”大笑三聲狂吃垃圾食品呢?(剛才的實驗可都是在低脂高纖飲食下做的)
赤裸裸的顯示告訴你——你想多了!高熱量飲食(高飽和脂肪酸,低水果蔬菜)下,與神仙瘦妹妹的瘦菌群鼠“同居”也救不了“胖菌群鼠”!并且擁有“瘦菌群”的老鼠也會相對長胖!

所以說,胡吃海塞的話,就算外掛“神仙妹妹”的“瘦菌群”也扛不住啊——健康飲食是必要條件!相信我,低脂高纖,永遠是您~居家旅行的~正確選擇!(阿彌陀佛,默念三遍)
看了這3個“意料之外,數據之中”的科學事實,對腸道菌群和肥胖的密切關系心服口服了沒?——不服不行啊,警惕肥胖,健康飲食、保護腸道菌群健康,絕對不容怠慢!
最后呢,熱心腸先生決定義正言辭的告訴您:
請高舉腸道菌群的偉大旗幟,加倍珍惜身邊的瘦子(沒事兒多和他們膩在一起,有可能的話,就嫁了吧/ 娶了吧)、關愛身邊的胖子。積極團結、幫扶菌群豐度有困難的群眾,讓他們向組織多多靠攏爭取進步。堅持健康飲食的方針政策一百年不動搖!
番外篇(贈閱)
腸小編A:(左顧右盼)瘦子瘦子,快到碗里來,把你腸子里的“小仙氣兒”傳給我!
腸小編B:誒誒誒?我說那就沒有比跟瘦子膩一起更“簡單粗暴”的辦法了嗎?實驗的時候小老鼠們是怎么搞到瘦丫頭的菌群的呢?
腸小編A:相信我,你不會想知道的。。。
腸小編B:為啥為啥??好想嘗試!
腸小編A:。。。。。。。。。。吃。。。屎
腸小編B: 。。。。。。。。
腸小編A:。。。。。。。。。。。。。。。。
(死一般的寂靜)
腸小編B:。。其實。。做成“藥丸”啥的也可以接受。。。。
腸小編A:。。。嗯。。。哼,那么瘦子瘦子,快到碗里來,帶我飛!翔。。。。。。。。。。。。。。。。
【參考文獻】
1.V. K. Ridaura et al. Gut Microbiota from Twins Discordant for Obesity Modulate Metabolism in Mice, Science 341, 1241214 (2013); DOI:10.1126/science.1241214.
2.A. W.Walker, J. Parkhill, Fighting obesity with bacteria. Science 341, 1069-1070(2013).DOI: 10.1126/science.1243787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