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2日,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在好萊塢杜比劇院隆重舉行。其中,《萬物理論》憑借跌宕的劇情、精湛的演技一舉奪得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多項提名。該片以潔恩.懷爾德.霍金所寫的回憶錄為藍本,描述了史蒂芬.霍金的傳奇經歷。主人公在年幼時就顯露出了驚人的才智和對科學的濃厚興趣,不幸的是,正當他要結束大學生涯、向著更高層次的研究進軍的時候,他被診斷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成了一名“漸凍人”。
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俗稱漸凍癥,屬于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所謂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是指一組原因不明的慢性進行性損害神經組織的疾病。由于神經組織在衍化、發育、成熟、衰老等過程中出現一系列復雜的分子生物學障礙,使得機體表現出結構和功能等方面的變化。

ALS大多為獲得性,少數為家族性。其發病機制,現在尚無明確結論。有遺傳、重金屬中毒、病毒感染、自身免疫障礙等多種假說。[1]常見首發癥狀為一側或雙側手指活動笨拙、無力,隨后出現手部小肌肉萎縮,以大、小魚際肌、骨間肌、蚓狀肌最為明顯,雙手可呈鷹爪形,逐漸延及前臂、上臂和肩胛帶肌群,隨著病程的延長,肌無力和萎縮擴展至軀干和頸部,最后累及面肌和咽喉肌。
少數病例肌萎縮和無力從下肢或軀干肌開始,受累部位常有明顯肌束顫動。雙上肢肌萎縮,肌張力不高,但腱反射亢進,霍夫曼(Hoffmann)征陽性;雙下肢痙攣性癱瘓,肌張力高,腱反射亢進。巴賓斯基(Babinski)征陽性。下肢肌萎縮和肌束顫動較輕。
腱反射、Hoffmann征、Babinski征,都是檢測神經系統功能的常用手段。以Babinski征為例,受測時,令患者平躺于床上,以鈍物沿其足底的外側緣,從腳后跟向前輕輕摩擦。正常人會產生屈肌反射,即腳趾和整個腳向內屈曲;兩歲以下的嬰兒和神經系統不正常者,其拇趾會朝向頭的方向上翹,同時其他腳趾呈扇形張開。運用以上物理診斷方法,同時輔以肌電圖等實驗室檢測手段,對ALS 的臨床診斷正確率可達95%以上。不過,因為缺少特異性診斷學檢查的標準,有時很難與其它運動神經元病如肯尼迪病、重癥肌無力相區別。
ALS預后極差,多在3~5年內因呼吸肌受累而死于呼吸肌麻痹或肺部感染。目前,臨床上還沒有切實有效治療ALS的藥物,麗珠樂(Riluzole)作為谷氨酸的拮抗劑,是唯一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AD)批準用于治療ALS的藥物。但其價格昂貴, 僅能使患者的生存期延長半年左右。以我國每年新增約50000名患者計算,僅此單一藥物的藥費支出將超過280億元,所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極為沉重,因此,尋找有效的治療手段是臨床亟待解決的一個世界性重大難題。
史蒂芬.霍金沒有向病魔屈服,與之相反,他選擇了抗爭,并且一直堅持至今。憑著堅強的意志、醫學的進步和工程師的不斷努力,其身體上的不便沒有阻礙他成為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2014年,一場名為“冰桶挑戰”、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患者籌集捐款的活動,在社交媒體上悄然展開。由于互聯網的爆炸式傳播和眾多名人的參與,該活動在短期內獲取了大量捐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一場熱鬧的捐款活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漸凍人”所面臨的種種困難,公眾對于“漸凍人”也依然有著種種誤解。如何延長患者的壽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徹底治愈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尚需科研工作者們繼續努力。
比如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神經內科的課題組建立了ALS /MND器官型組織模型,以用于藥物篩選,并進行了多種藥物的臨床前篩選與實驗,如中藥提取物肉蓯蓉總苷、自由基清除劑依達拉奉等;積極開展保護性基因治療與干細胞治療的實驗研究,在國際上首創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ALS /MND的探索性臨床試驗,在美國FDA臨床試驗注冊系統注冊(認證號NCT00397423 ),研究結果受到了廣泛關注,并在意大利開展了新的大規模多中心臨床試驗研究。[2]
【參考文獻】
1. 王運良, 曹芳, 耿爽. 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的研究進展[J]. 實用醫藥雜志, 2004, 21(2): 165-167.
2. 樊東升, 張俊, 鄧敏, 等. 肌萎縮側索硬化/運動神經元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J]. 北京大學學報: 醫學版, 2009, 41(3): 279-281.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