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相當一部分人都熱衷于在閑暇時間旅行,而諸如郊外、森林公園、大山等野外場合的熱度則是在不斷攀升。然而在野外,誘人美景之中往往會蘊藏著各種危險,稍不小心就可能帶來嚴重后果。在種種危機之中,有著很大威脅,卻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就是帶有毒液,或能傳播病原體的昆蟲。今天這篇文章所要講述的,就是那些值得人們當心的危險昆蟲。
毒液“雙煞”:火蟻與隱翅蟲

火蟻與隱翅蟲這兩種小蟲,在生活中可謂是十分常見,也有不少人因為它們吃了苦頭。它們的顯著特點就是含有能夠引起強刺激性或是致敏性的毒液,一旦毒液釋放,就能迅速引起嚴重的皮膚癥狀,有時也會導致嚴重后果。
火蟻僅有3-6mm大小,外形也并不引人注目,因此人們經常會誤闖它們的領地。而在領地被誤闖后,火蟻可以表現出非常強的攻擊性,并通過叮咬向皮膚注入毒液。火蟻的毒液含有生物堿、毒蛋白和酶,可以對皮膚組織形成強烈的刺激,產生灼痛、瘙癢、紅斑、水皰等局部癥狀。而在有些時候,毒液還會引發人體強烈的過敏反應,被叮咬者甚至會死于過敏性休克。一旦被火蟻叮咬,盡快就醫以尋求標準的抗過敏治療能最大限度緩解癥狀、避免危險。

與火蟻類似,隱翅蟲體內含有的是強酸性毒液,只不過它們并不是通過叮咬來讓人“中招”的。隱翅蟲時常會飛到人的皮膚上停留,不少人看到這種面目猙獰的小蟲,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把它們拍死。然而倘若拍死了隱翅蟲,它體內的毒液會迅速泄露到皮膚上,造成強烈的化學刺激,從而產生水皰、劇痛等嚴重癥狀,也就是隱翅蟲皮炎。對于隱翅蟲皮炎,適當的治療可以減緩癥狀,而避免患上隱翅蟲皮炎的最好方法,就是在遇到昆蟲時,不要在皮膚上拍死。
恙螨:雙重“殺手”
恙螨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然而它在我國相當一部分地區,卻是和一種傳染病——恙蟲病密切相關。這種小小昆蟲不僅能在叮咬時產生刺激性傷害和過敏反應,在傳播疾病這一方面也是毫不示弱。在諸多新聞報道之中,我們都能看到恙螨叮咬人類引發嚴重后果的情況。
恙螨的幼蟲通常分布于野外,遇到人類后,它們便會用螯肢爪刺入皮膚、注射具有刺激性的唾液后吸血。恙螨幼蟲的唾液可以分解液化人體的上皮組織,引起局部的蛋白凝固壞死,從而導致以皮疹和嚴重瘙癢為表現的恙螨皮炎。不過恙螨的危害可不止于此,它在吸血過程中,會將自身帶有的恙蟲病立克次體傳染給人類,使被叮咬者患上恙蟲病。恙蟲病一般表現為發熱、肌肉痛、咳嗽以及胃腸道不適,但有時可能會導致致命后果。
對于恙螨皮炎,局部使用皮質類固醇或口服抗過敏藥物即可緩解癥狀,但恙蟲病往往需要通過檢查確診,并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抗生素治療。因此倘若懷疑被恙螨叮咬,一定要前往醫院就診。
蜱:民間傳說的“主角”
如同恙螨一樣,蜱這個名字大多數人也都感到很陌生。然而在山區、林區等地,蜱的外號“草爬子”可謂是婦孺皆知,當地的民間傳說中也有著不少平素身體健康的青年人在進入森林被蜱叮咬后,很快便因重病而不治身亡的故事。與前面所介紹的昆蟲不同的是,蜱的叮咬本身并不會帶來什么威脅,而能置人于死地的,則是蜱在叮咬時傳播的各種病原體。

蜱的分布地點可謂是十分廣泛,不少地區的森林、郊外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而且由于它的若蟲體型很小,即使被叮咬也很少能引起人的注意(相反由于蜱的成蟲很顯眼,因此被成蟲叮咬引起疾病的情況并不多)。蜱習慣于附著在溫暖潮濕的部位,如腰、腹股溝、臍和腋窩,兒童的發際線有時也是蜱所喜歡的地方。
蜱可以傳播的疾病種類相當多,例如在國內,萊姆病、森林腦炎等傳染病便主要通過蜱來傳播,之前在河南等地發現、曾經轟動一時的不明原因傳染病(現已被命名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也是通過蜱來傳染的。當然,也不要因此以為蜱是局限于發展中國家的害蟲,美國著名的傳染病落基山斑疹熱的傳播媒介恰恰就是蜱。
正如前面所說,蜱(尤其是它的若蟲)叮咬并不容易被發現,但在前往危險地區之前進行有效的預防措施和被蜱叮咬后采用正確的處理方法,仍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染上蜱傳傳染病。一般而言,有效的防蜱藥物有:
避蚊胺(DEET),能同時驅避蜱和蚊,可選購含有DEET的花露水、噴霧劑或洗劑,這類產品一般屬于微毒農藥,可以通過標簽上的農藥標記來識別;
羥乙基哌啶羧酸異丁酯,這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驅蟲劑,通常以花露水的形式出現,也屬于微毒農藥;
擬除蟲菊酯類驅蚊劑,對蜱有殺滅作用,可用在野營地點,屬于低毒農藥。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