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性格決定命運,那么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性格嗎?你是外向者還是內向者?具體點,你是更喜歡一群人的狂歡,還是更享受一個人的孤單?你是更希望拓展人生的寬度,還是更追求生命的深度?
早在1921年,心理分析家Carl Jung就充分闡釋了內向和外向的性格類型理論,這也是諸多性格類型理論中最為著名的。他根據力比多(libido)的傾向劃分性格類型——個體的力比多活動傾向于外部環境,就是外傾性的人;力比多的活動傾向于自己,就是內傾性的人。外傾意指力比多的外向轉移,內傾意味著力比多的內向發展,它表現了一種主體對客體的否定聯系。外傾型和內傾型是性格的兩大態度類型,也就是性格反應特有情境的兩種態度或方式。
Jung并沒有把性格簡單劃分為外向或內向,他的性格類型學只是作為一個理論體系來說明性格的差異。內向和外向處于連續體相反的兩端,我們通常會偏向某一端,而相對遠離另外一端。我們在生活重心上的基本差異,在我們日常做的每一件事情上都會有所表現。每一種性格傾向性都有其積極的方面,每一種個性都很好——只是彼此有所差異而已。
具體而言,這些差異集中反映在兩個方面:1.心理能量的來源與對外部刺激的感受;2.對寬度與深度的把控。

外向者的能量來源于外部世界——如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形形色色的人們、不同的場合和事物。他們是精力的揮霍者,長時間的置身事外、沉思、獨處,或是只與另一人呆在一起,難以使他們感覺興奮;他們對社會的展示較多——他們愛社交、活躍、開朗、自信、勇于進取、對周圍一切事物都很感興趣、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然而,內向者的能量多來源于自身內在世界——如思想、情緒和觀念。他們善于保存精力,但他們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并體驗到不舒服的"刺激太多"的感覺,由此他們需要限制自己的社會交往,以免被過分消耗。他們并不一定就是安靜或孤僻的,但是他們的注意力在自己的頭腦內部,他們重視主觀世界、好沉思、善內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賞和陶醉之中,可能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較難適應環境的變化。

性格內外向的另一個差別在于對寬度和深度的把控。總的來說,外向者喜歡寬度——許多的朋友和經驗,對任何事情都知曉一點,是一個通曉多方面知識的人。當他們對體驗進行加工時,他們從外部世界了解的事物并不一定就能擴展其內在世界,他們隨時都準備著做下一件事情。對他們而言,生活就是積累經驗,而多樣性是刺激和精力的源泉。內向者則更喜歡深度,他們限制從外部進入的經驗,但對每一經驗都體驗較深。他們通常都只有較少的幾個朋友,但與這些朋友的關系都較為密切。他們喜歡深入地鉆研問題,對某一問題深入性的探討甚于寬泛性的追尋。
有關雙生子的研究發現,我們生來就具有某種個性——性格的內/外向是一種個性特征,它在很大程度上由基因決定,不能被改變。Jung認為我們在內外向連續體之間,都有一個"自然的位置",在那里能最好地實現自己的機能。他還認為,在連續體上的任意一個位置都是健康的,若將一個孩子推出他(或她)的個性的自然范圍是有害的,這會"破壞個體天生的傾向"。實際上,他認為這也正是一些精神疾病的原因。
所以,你可以學著利用它,而不是對抗它。那么,融入多姿多彩的生活之中吧,讓天性為您引路(William Wordsworth)~
【參考資料】
瑪蒂·萊利(Marti Olsen Laney)《內向者優勢》
(文:素秋)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