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滾蛋吧!腫瘤君》:熊頓姑娘傳遞了哪些正能量?

    新聞事件:

    8月13日,電影《滾蛋吧!腫瘤君》全國公映,上映首日截至當晚23:30,該片收獲了4178.3萬票房,票房占比41.27%,排片占比29.62%,兩日后票房破億。在觀影調查中,不論男女老少,或情侶或個人,所有人無一例外的都被感動了,大多數觀眾都說自己哭了,還有觀眾是紅著眼抹著淚出來的,似乎還沉浸在影片中,在采訪中仍然有要哭的沖動。為什么影片會產生如此正能量的效果呢?

    心理解讀:

    電影的原型——熊頓,本名項瑤,1982年出生,是一個可愛的漫畫家、繪本達人,因為自嘲自己像只熊,胖乎乎的,同時認為自己像牛頓一樣,是被樹上掉下來的蘋果砸中才有了繪畫靈感,所以她叫自己“熊頓”。2011年8月21日,29歲的她被檢出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她管這個瘤叫“腫瘤君”。

    這個姑娘在患病后是如何繼續保持正能量的呢?下面我們用接納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的基礎理論——六邊形病理及治療模型解讀熊頓姑娘和腫瘤君之間的故事:

    一、接觸當下vs脫離現實

    在與腫瘤君相處的時間里,熊頓總是可以覺察到自己的身體和情感狀態,并用漫畫的形式呈現出來。比如,她會在屁股疼痛時畫出形象的漫畫在微博上求助,“就像是有人把手伸進我胸口使勁捏我的心臟一樣……”她這樣描述腫瘤帶給她的疼痛。

    ACT的所有核心過程都與當下有關,只有在當下,接納和解離才會發生;只有在當下,承諾行動才能最接近價值。

    二、觀察的自我vs概念化自我&經驗性自我

    熊頓給自己畫了漫畫形象,生病前和生病后,除了發型的變化,頭上的熊耳朵和臉上洋溢的笑容是不變的,這是她的積極的概念化自我(所有的信念、想法、觀點、事實、想象、判斷、記憶等等來自自我概念的,用來描述作為一個人的“我是誰”,即我的自我描述)。對于自己的發病之初,熊頓描繪了自己全裸時身體狀態,好像有一個觀察的自我在看著一切的發生,她知道這個人是自己。

    她也會因為過去閱讀漫畫的經歷和感受去幻想窗外的英俊少年,但她并沒有被經驗性自我(自我體驗、經歷的過程)束縛住,也能清楚地在此時此地去觀察——“這是五樓好嗎?少年是超人呀!會飛呀!”從而回到當下、避免脫離現實。

    觀察的自我看到事情本來的樣子,不去評價、批評,或進行任何會讓我們陷入與現實的斗爭的思考過程,因此,它所給予的接受是最真實、最純潔的。觀察的自我不會受到傷害。如果你的身體因為生病、年老或受傷而被損害,觀察的自我在注意著這些損害;如果產生了疼痛,觀察的自我注意著疼痛;如果產生了不好的想法或記憶,觀察自我同樣會注意著它們。但是不管身體上的損傷,還是痛苦的感情,抑或任何糟糕的想法和記憶,都不能傷害到你觀察它們的那部分。

    三、認知解離vs認知融合

    熊頓不是沒有不開心的時候,她也會有一些負性的想法,比如身材的變化、病情的惡化等等,她也會大哭,但她不會沉浸在痛苦的認知當中不能自拔,她知道那些想法和情緒不是她,并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通過畫漫畫的方式她讓自己從對疾病的認知中解離出來,一切都像是在訴說別人的故事。

    融合就是人們是受自身思維的文字內容支配,對描述而不是被描述的事件本身做出反應。當融合出現時,思維就在沒有任何額外輸入的情況下控制行為。認知解離并不會消除語言的意義,但減少了自動控制,從而更好地參與當下。

    四、接納放下vs回避控制

    對于腫瘤君及其所帶來的一切,熊頓姑娘都欣然接納,她并非是在忍受一切,而是發自內心地、主動地、自愿地接納。

    如此,她才能在剃了光頭后發現光頭的功能——涼風吹、不用洗頭發等;她才能在做骨穿時叫得撕心裂肺后看到自己的骨髓時還聯想到可以用吸管吸溜骨髓的那種大骨頭;她才能在看到要輸入的橙色藥物后聯想到自己是在輸入橙汁;她才能在承受病痛折磨時改變語境——把治療的過程當作是與腫瘤君的戰斗并且充滿斗志。

    接納是采用不同的反應態度通過尋找癥狀背后的意義或功能、賦義、改變語境等方式將最初的刺激轉化為別的刺激,痛苦是客觀存在的,但對痛苦的認知或感受卻是主觀的結果。

    五、明確價值vs缺乏價值

    熊頓的朋友老正說:“被網友樹立成抗癌偶像‘勵志姐’并不是熊頓畫這個漫畫的初衷。”因為她只是個愛美、愛畫畫、熱愛生活、渴望愛情的普通姑娘,只是她一不小心生病了。

    在與腫瘤君交往的過程中,天性樂觀的她更清楚地看到了她的親人、朋友、粉絲們對她的愛,也更珍惜生活中一切可以讓她快樂的元素——父母、朋友、食物、化妝品、帥哥等等。她也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夠開心快樂地生活,這是她的價值所在。

    在ACT中,價值是自由選擇的,是事情發展的言語構建的結果,是活動變化、發展模式、價值行為模式本身內在活動的主要強化物。選定的價值提供了更加穩定的方向指引,即便在個人面臨巨大逆境時仍能激勵行為。

    六、承諾行動vs行動受限

    熊頓姑娘篤信“生活給予我的,不管是幸運還是坎坷,是快樂還是痛苦……所有情緒與經歷統統可以成為付諸筆尖的素材”,所以她將“苦逼加二逼的病房生活”畫成漫畫《滾蛋吧,腫瘤君》,她做了,并且做到了,她用她笑對腫瘤、笑對生活的樂觀態度感染了很多人。

    承諾是表達個人價值的途徑,如果沒有任何體現價值的行動,又談何價值?承諾下的行動包括特定時刻下的以價值為基礎的行動反應,并與服務于價值的行動模式緊密關聯。承諾的工作也是ACT模型中會隨著具體的問題行為發生改變最大的部分。

    我想熊頓姑娘是沒有學過ACT的,但誰說只有學過了才能成為ACT的實踐者呢?ACT本身就來源于生活,最后也是要回歸生活的。

    有網友說:“腫瘤君贏了,但她也沒有輸。”是啊,你是你自己的作者,何必寫那么難演的劇本。希望在天堂的熊頓姑娘依然開心快樂。

    (作者:王分分,祝卓宏)

    【參考資料】

    [1]Hayes, S. C. (2004).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relational frame theory, and the third wave of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therapies. Behavior therapy, 35(4), 639-665.

    [2]Hayes, S. C., Luoma, J. B., Bond, F. W., Masuda, A., & Lillis, J. (2006).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Model, processes and outcomes.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4(1), 1-25.

    [3]張婍, 王淑娟, & 祝卓宏. (2012). 接納與承諾療法的心理病理模型和治療模式.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6(5), 377-381.

    [4]新聞來源:《滾蛋吧腫瘤君》觀影哭成狗 觀眾點贊正能量 http://www.askci.com/ent/2015/08/14/828389m90.shtml

    (內容來自中國科普博覽《新聞心解》欄目,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新聞心解為中國科普博覽與中科院心理所合作創辦的特色圖文專欄,我們力圖從心理學角度剖析社會熱點,透視生活萬象)

    • 發表于 2015-08-18 00:00
    • 閱讀 ( 86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