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物交換可以顯示出人們是如何看待他人的,包括他們所珍視和喜歡的事物,以及他們是如何建立和維護人際關系的。研究人員正在發掘有關收禮和送禮的多方因素,如送禮者怎樣選擇禮物,收禮者是如何使用禮物的,以及禮品對雙方關系有何種影響。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協會年度大會(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nnual Convention)在加州長灘舉辦,展開了一次有關“送禮收禮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Gift Giving and Receiving)的專題討論會。
送禮對象很挑剔怎么辦?
一項民意調查顯示,人們對自己想要的物品變得越來越挑剔。2013年,研究人員Andong Cheng、Meg Meloy和Evan Polman調查了7466個黑色星期五的購物者,發現被調查者的購物清單中,有39%的物品是為他們所認為的“挑剔”(picky)者購買的。雖然大多數人或許都曾為挑剔的人買過禮物,但人們到底是如何應對這項挑戰的,我們卻知之甚少。
Cheng和她的同事證實,人們在為他們認為挑剔的人挑選禮物時動力不足,很可能采用省力策略。送禮者更易送禮品卡,或者干脆放棄送禮物。
根據他們的研究,挑剔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送禮者會為挑剔的人特意挑選他們要求的禮物。然而,不挑剔的人更有可能收到他們并不喜歡的禮物,而挑剔者通常更易得到他們想要的。
收禮者對禮品卡有什么看法?
挑選禮物可以說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當你考慮到有39%物品是為挑剔者購買的,而送錢又顯得沒有人情味。Chelsea Helion和Thomas Gilovich正在研究人們是如何看待和消費禮品卡的。送禮品卡,似乎是一舉兩得,它有現金的靈活性,也能當作禮物送出去。
首席研究員Chelsea Helion解釋說:“我們發現,雖然嚴格意義上來說禮品卡能夠用于購買書或紙巾等日常用品,但這種用法感覺是在誤用禮品卡。因此當人們使用禮品卡買東西時,會放棄購買日常用品而去購買奢侈品。”
Helion和她的同事們研究發現,與使用信用卡或現金消費相比,收到禮品卡的人們會更樂意購買享樂性的物品(帶來愉悅感的奢侈品)。當人們收到一張禮品卡而不是現金的時候,他們會覺得用這筆金額買不尋常的東西才是合理的。
Helion說:“收禮者使用禮品卡購買那些他們平常可能不會購買的物品,來犒勞自己。我們發現,這是因為相比信用卡或現金,用禮品卡支付內疚感會少很多。”
個性化禮物,是好還是壞?
G Mary Steffel、Elanor Williams和Robyn LeBoeuf的新研究表明,送禮者通常選擇那些個性化的禮物,但總是功能單一,滿足不了收禮者的需求。
這種失諧的產生是因為送禮者往往把重點放在收禮者的單一特質,而不是多樣化的需求上。 首席研究員Mary Steffel說:“送禮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挑選收禮者喜歡什么,而不是他們更想要什么。因此,送禮者送的禮物雖然是個性化的,但卻不是收禮者更想要的多功能的禮物。”
送禮者如果選擇專用性過強的禮物,還會可能導致禮物無用。Steffel說:“有些禮品卡只能在特定的零售商店使用,有的還附帶如何使用禮品卡的說明。與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的禮品卡相比,這些都會讓收禮者在消費時大費周章。送禮者往往會忽略這一點,更喜歡送專用禮品卡而不是通用的禮品卡。
研究人員建議,送禮要綜合考慮、投其所好,而不要只關注一項喜好。
物質型禮物vs體驗型禮物
消費者經常為要送什么樣的禮物而苦惱,為此就出現了排名前十的禮物列表和旨在改善與收禮者的關系在線指南。研究人員Cindy Chan和Cassie Mogilner在他們的報告中對此也有簡單的指導。Chan說:“為了拉近與朋友、配偶或親人的關系,你可以送給他們一個體驗型禮物。”
現實生活關系中真實的和假定的禮物交換實驗研究表明,不論禮物是否是由雙方共同享用,體驗性的禮物比物質性禮物更能加深雙方關系的親密度。
根據Chan和Mogilner的研究,體驗式禮物在被享用時會激發收禮人的情感,從而提升雙方關系,而單純的收到禮物時并沒有這樣的效果。因而體驗式禮物被認為是親社會消費的一個非常有效的形式,并且在改善送禮者和接收者之間的關系上也會產生較大影響。
(譯審:YC Zhang。圖片來源:philipgraves.net)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