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器人越來越具有人類的智能,你永遠不會知道,坐在你對面的是你的同類,或是一個按照程序運行卻無所不知的機器人。
1. 讓機器人心理咨詢師為你做心理輔導
有這樣一檔心理咨詢談話類節目,曾經非常熱播。咨詢者和咨詢師有時相隔大半個地球,彼此之間通過遠程通信工具交流。他們的對話會被全程直播,只有一些涉及個人隱私的關鍵詞會被軟件自動屏蔽。咨詢者和咨詢師都是自愿報名參加這個節目——咨詢者可以獲得一筆酬勞,以支付昂貴的咨詢費,咨詢師則可借此提高名望。盡管這種節目形式受到很多人的質疑,但收視率卻一直居高不下。

節目最引發爭議的地方在于,每次正式開始之前,節目組都會安排一個極富儀式感的環節:屏幕上出現一紅一藍兩顆藥丸,咨詢者必須從中挑一顆——這一幕當然是在向電影《黑客帝國》中的經典橋段致敬。這兩顆藥丸,分別代表兩位備選的咨詢師,其中一位是有行醫執照的專業心理醫師,另一位則由智能聊天軟件來扮演。
無論是咨詢者本人還是觀眾,都不知道另一頭坐著的究竟是人還是機器。
每期節目的長度為一小時。在播出過程中,觀眾可以隨時為咨詢師投下贊成或反對的一票。這些投票將使咨詢師的人氣隨之變化,人氣過低的咨詢師會被淘汰,再也無緣參加這個節目。
然而,沒有人知道被淘汰的究竟是人還是機器。每一位咨詢師都有完整的個人資料,出生日期、家庭環境、教育背景、工作經歷,看起來毫無破綻。每期節目播出之后,網上都會冒出一大堆爆料的帖子,抓住咨詢師的某些疑點爭得不可開交。如果某位網友自稱是咨詢師的大學同學,并且曬出畢業合影和聚會照片,下一秒就會有人跳出來,指出照片中存在某些造假痕跡。最終是真是假,永遠撲朔迷離。
2. 人工智能機器人是否真的智能?

1950年,數學家艾倫·圖靈在一篇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中,提出了一種基于模仿原則的檢驗標準,來判斷機器是否有可能具有像人一樣的智能:
假想有一間密閉的小黑屋,里面坐著一個正常思維的人(a)和一臺機器(b),房間外面還有第三個人(c),可以不斷向房間里面的人提問,并通過打印在紙條上的文字來讀取“他們”的回答。如果在若干輪詢問之后,c不能根據回答來分辨a與b的不同,那么我們似乎應該承認,兩者之間其實沒有什么本質上的不同。
“圖靈測試”的關鍵之處在于,究竟如何定義“思維/心智/意識/靈魂”,其實是一個很難說清楚的問題。因此圖靈從一開始就繞開了“機器能思考嗎”這樣的問題,而把它替換成另外一個更具操作性的問題:“機器能做我們這些思考者所做的事嗎?”
然而,這兩個問題真的可以相互替代嗎?
譬如說,機器能夠寫詩,甚至比許多資質平庸的人寫出的詩更像樣子。如果我們人為擬定出一套標準,來為機器和人寫的詩打分,那么完全有可能設計出一臺能夠贏過絕大多數詩人的作詩機器。但這和人類理解并欣賞一首詩真的是一回事嗎?
3. 機器人挑戰理解人類語言有多難
在2013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來自多倫多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赫科特·勒維克發表了一篇論文,對“圖靈測試”提出了批評。他認為類似這樣的人機博弈其實并不能真正反映AI的智能水平。對于人工智能來說,真正構成挑戰的是這樣的問題:
克里斯托弗對艾倫說:“我也愛你。”因為這是他想要聽到的話。——是誰想聽到這樣的話?
A.克里斯托弗 B.艾倫

類似這樣的問題,都是根據一種名為“代詞回指(anaphora)”的語言現象設計的。要判斷“他”究竟指代誰,需要的不是語法書或是百科辭典,而是常識。AI如何能夠理解一個人會在什么情況下對另一個人說“我愛你”,又在什么情況下說“我也愛你”?這些問題涉及人類語言和社會交往的本質。恰恰是在這些方面,目前AI還遠遠無法與人類相比。
這意味著,制造一臺能與人類下棋的機器人很容易,但想要制造一臺能理解人類語言的機器人卻很難。
4. 機器人到底能不能勝任心理咨詢師的工作?
機器無法理解人類的情緒,但依然可以學會用某些方法來處理與情緒有關的問題,就好像不理解“什么是詩”的機器依然可以寫出不錯的詩來。從這個角度來說,機器確實可以勝任心理咨詢的工作,因為心理咨詢原本就建立在這樣一種信念之上:人類的情緒可以被有效地處理。
然而有些時候,急于處理問題恰恰是造成問題的原因。以失眠為例,一個人失眠往往是因為太想睡覺了,當他去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時,恰恰是為了完成“想睡覺”這個心愿。機器可以告訴咨詢者:“你失眠是因為太想睡覺了,慢慢來。”但想著“慢慢來”卻并不能真正解決“太想睡所以睡不著”這個悖論,因為“慢慢來”說到底和“想睡覺”是一回事。
機器無法處理這樣的悖論,而習慣了機器思維的人類同樣無法處理。但人卻有可能跳脫這一思維悖論,讓問題本身變得無關緊要。這就像禪宗里所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或許問題的關鍵在于,在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必須不斷甄別和判斷,究竟哪些事情必須由人類來做,而哪些原本以為非人類不可的工作,其實機器同樣可以勝任,甚至做得更好。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我們或許會感到,自己作為人類的尊嚴感正不斷瓦解。我們會發現,在許多場合,人對于人來說其實都不是必需的。
迄今為止,機器依舊未能回答“人是什么”這個最為古老的命題,這意味著我們仍需要不斷回轉身,去面對那句兩千多年前流傳下來的神諭:γν?θι σεαυτ?ν(認識你自己)……
(本文出自《知識就是力量》雜志2015年9月刊《心理游戲》一文,作者:夏笳)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