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戴蒙德在《過去2000年最偉大的發明》的“跋”中寫道:“發明乃需要之母,是發明創造了人類前所未有的需要……20世紀的一切科技奇跡,都是在不經意間發現的——都是出自好奇心驅動下的隨便擺弄。”歷史上很多含有發明元素的繪畫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得以實現,所以當繪畫融入發明元素時,它就成為一種多重想象力的藝術化。
1. 用繪畫記錄發明——達·芬奇的絕技
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許多由繪畫與發明相融合的杰出創造——達·芬奇的作品就是這方面的卓越代表。他那及時用繪畫記錄觀察思考內容和發明設計構思的方法,使其留下了大量發明與繪畫交融的杰作——他撰寫了一本《繪畫筆記》,深入地研究和論述了由繪畫誕生的發明靈感,認為在經常和隨手的涂畫中可以連續地觸發想象而產生創造性構思。

達·芬奇還于1485年繪制了著名的飛行器機翼(圖左)和降落傘(圖右)發明草圖,其中機翼的發明草圖(左上)顯然是在觀察了蝙蝠翅膀(左下)的基礎上完成的,繪畫線條藝術而簡練——在他看來,蝙蝠的翅膀輕巧而面積大,其結構與功能結合俱佳,適用于飛行器機翼的設計。《發明天才——他們是這樣改變世界》一書的作者、英國著名科普作家杰克·查洛納甚至這樣寫道:“如果他(達·芬奇)的這些發明設計在當時能夠得以實現,將可以使我們的世界科技文明進程足足提前100年。”
2. 繪畫技法的發明來源于科學——空氣透視法
在觀測自然世界時,人腦通過空氣或大氣透視發揮作用的程度來獲取距離和景深的信息。例如在觀察樹木時,我們能感覺到視覺模糊的樹更遠一些。無論是空氣分子、云霧或其小水滴等,都能夠沖淡色彩飽和度和對比度,并且天晴的時候遠距離的物體看起來紅色更少,綠色、藍色、紫色卻更多。在霧天和多云天氣中則會出現“沒影平面”之感,因為超過一定距離的物體就會消失于觀測者的視線中。

在此基礎上,繪畫中的“空氣透視法”應運而生。“空氣透視法”在我國古代的山水畫中早就廣為應用。在我國宋代(960~1279年)山水畫家郭熙的《早春圖》,以及13世紀畫家樓觀和后來的畫家王建章的畫作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畫中的距離感是通過更遠處物體的對比度和色彩被山中的霧氣、瀑布的飛沫沖淡來表現的。
3. 以繪畫詮釋發明發現——插畫的功效
在古阿拉伯,曾有一位偉大的發明天才名叫加扎利,他善于用插圖來詮釋他的發明。1206年他創作完成了《精巧機械裝置的知識之書》。書中插入并概述了他先前所做的工程設計方案和草圖,詳細地記載了50件精巧的機械裝置——包括復雜的鐘表、定期改變流動模式的噴泉、提水用的機械以及休閑娛樂的玩具等。對于每件裝置的描述,書中都伴有清楚的發明設計插圖以輔助解釋說明——畫面色彩鮮艷、思路清晰,幾何布局優美合理而富于阿拉伯式的藝術和裝飾性,以便幫助人們加深理解這些機械的結構及工作原理。

4. 用繪畫激發靈感——從繪畫構思到發明創造
很多時候,靈感來自大自然生物界的構造與功能(即仿生學)。筆者是一位崇尚自然生活的人,幻想著有朝一日能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過著與美景朝夕相伴的生活,于是漸漸就有了《山間螺樓》這幅創作。

這是一個受海螺殼啟發,按仿生學思路進行的建筑構思。大家知道,各種海螺由于身處海下山石中,需要具有抵抗海水壓力的運動結構和保護其中柔軟生命的幾何構造,其螺殼質地堅硬而強度高,便于海螺的安全生存和行動……這些特點從仿生學角度看,都可以加以汲取和利用。
簡而言之,繪畫(藝術想象力)和發明(科技創造力)是相融與互通的。筆者認為,它們的融合所產生的成果不是簡單的加法關系,而是翻倍的乘法關系,必將結出豐碩的、理性和激情相結合的創造性之果……讓我們領略它們的美妙和奇特吧!
(本文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志2015年10月刊《當繪畫融入發明元素》一文,作者:劉夕慶)
有知識,你就來!百度知道日報開放入駐,還猶豫什么,快來報名!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