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父母長輩輕易相信社交平臺謠言,該怎么做?

    微信雖然是個新鮮事物,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占領了民眾的時間,不僅是年輕人,就連50、60后也紛紛裝上微信,方便與孩子聯系。但是,老爸老媽們轉發的信息,有些都帶有這樣的字眼:“太可怕了”、“太恐怖了”、“看的人都轉了”、“緊急通知”……

    還記得前天我們發起了一個投票嗎?你的朋友圈究竟是哪種呢?讓小編沒想到的是,除了天天刷屏的微商,父母熱衷轉發謠言竟然是朋友圈中常見現象第二名,天天做科普的小編感到好桑心,說服父母勿信謠言也很難有木有!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父母們的心理吧!

    長輩們接觸網絡通常比較晚,對網上的一些內容也缺乏辨別能力和專業的判斷,不管真假,轉出去再說,于是就成了謠言的“無意識傳播者”。在轉發信息的時候,長輩們不知道那是謠言,也沒有打電話給內容中提及的所謂“國家公安部”、“中央電視臺”等權威機構核實。他們僅僅以“為家人朋友好”為出發點,那么,這些善良的老人們為什么會如此熱衷于傳播網絡謠言呢?

    從老年人的心理特點來看,玩微信的老人是屬于“不服老”類型的。與人過四十會發生“中年危機”一樣,隨著歲月流逝,人進入60歲以后,也成為了傳統觀念中的“老人”了。此時的父母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一種是喪失感,就是覺得一切都已經“近黃昏”了。還有一種是畢生發展觀,發現退休以后的生活依然可以精彩,會主動享受“夕陽無限好”的樂趣。這兩種觀點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可以體現在同一個人身上。玩微信的老人多是后一種類型,他們不服老,愿意接納新鮮事物,去跟隨時代腳步。中老年人向往的是一種存在感和認同感,他們希望被關注,重視健康,又渴望保護子女,這也是他們喜歡刷這類消息的原因。

    從情感需要來講,父母需要歸屬感。我們每個人都是有各種需要的,而這些需要是有層次的,最底層的是生理需要和對安全的需要,對于健康的老人來說,這兩點都是滿足的。而接下來就是愛和歸屬的需要。父母那輩人身上都有著非常明顯的時代烙印,他們經歷了太多的動蕩,缺乏歸屬感,這會讓老人們感到無所適從。雖然如此,人的本性是需要一個圈子的,而且,還要在圈子里有自己的聲音,有一定的地位,這就是歸屬感。流言則以駭人的標題,吸引了很多人來點擊,老人家也就以此來證明著自己的存在和被關注。

    從社會性來講,謠言可以滿足人的親和動機。親和動機的意思就是我們需要與他人建立協作并且保持友好。人之所以是一種社會動物,是人類進化的結果,是生存的根本。網絡流言都是告訴了你一些“驚天”的秘密,我把這個秘密分享給你,不管真假,都是我的一份心意,而且很多流言都寫著“看的人都轉了”,如果我不轉,豈不是辜負了你?如果你不看,豈不是辜負了我?我轉了,你看了,你贊了,甚至你評論了,你我的連接從此達成。雖然有些老友可能不常相見,但是,網絡把大家連接在一起,保持這份聯系,給人的感覺固然是極好的,而分享的內容,則不再重要。

    從眾心理。從個體來看,與社會主導傾向保持一致,才會更好適應這個社會,適應周圍的人,這是人的本能。在父母的眼里,網絡上的這條信息,畢竟傳播量很大,畢竟“看過的人都轉了”,這不是主流是什么?想必好多老伙計也都看過了,如果他們談論起此事,我不知道,那多囧啊,干脆采取主動,分享個話題,跟老朋友有話題來聊。而且,跟年輕人也有一個共同話題了,再也不會被嘆“有代溝”了,他們愿意投身“主流”。而網絡謠言,給了他們一個從眾的切入點。

    如果爸爸媽媽分享的這些內容困擾到了你,我們該如何去幫助他們不再轉發呢?

    最重要的一招,就是——陪伴!

    兒女的陪伴可以彌補以上列舉的父母的種種心理需要。但陪伴是有技巧的:

    1.陪伴不一定是天天見面,而是讓父母從感情上覺得你是惦記著他們的。現在年輕人工作壓力大,可能情緒有波動,可能時間很緊迫,讓我們不愿意或者沒時間跟父母交流。網絡給了我們一個特別好的平臺,讓父母的世界從“流言”改為“留言”。坐公交的時候告訴爸媽“路上好堵啊,不過我正好可以趁這個時間跟您說說話”,吃飯后可以跟父母講“中午跟同事去吃了工作餐,其實好想念媽媽做的面啊”,短短一兩句話,就可以給父母一整天的溫情。

    2.陪伴可以只講述事實,不要指責。千萬不要用“看您,又轉發這些東西”或者用更苛責的語言對待父母,這會使得本來就無力感超強的老人感到更加失落。此時的溝通技巧就是,只講事實,“媽媽,我今天看了您轉發的一個消息,其實啊……”,這樣表達出對父母的關注,她就會非常高興。我們把流言里的內容給父母再重復一遍,她自己就會覺得荒唐或者可笑,有的可能稍加解釋,即便是面對“頑固不化”的老人,也不要著急甚至叫嚷,那樣只能把父母推到流言的漩渦里。

    3.成立“陪媽團”。網上的“新手爸媽群”、“媽媽寶寶群”比比皆是,都是交流如何育兒的,但是很少有專門的團隊來討論如何對待父母。而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老人感到無所適從,“陪媽團”成員可以一起討論,或者寫辟謠文章來讓大家轉發,或者寫一些溫情文字給父母。一個人每天做這些事情有些困難,但是群里輪流做,一個人寫,大家來發,就簡單多了。

    如何幫助深陷朋友圈謠言的父母?不要一味地責怪和埋怨,他們要的僅僅是你的陪伴!

    (作者:楊玉慧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原創文章,轉載請標明出自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

    • 發表于 2015-10-26 00:00
    • 閱讀 ( 81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