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嗎?理解人工智能,或關系到理解人類的未來。而要理解人工智能,則必須從理解圖靈開始。在人類并未完全清楚自己的生命之謎前,總會將關鍵的開關掌握在自己手中。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的部分勞作,但不能取代人類的全部活動,更不會反過來統治人類。
1. 人工智能的想象和猜測
在各類神話里,人類都是由神靈創造出來的,創造人是神的工作,人不能僭越。但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挑戰神靈的努力。在我們并沒有真正造出與人類一樣聰明的人工智能的今天,對于人工智能的想象和猜測一直是科幻和科技圈的熱門話題,有著五花八門的想法,也有很多頗為嚴肅的思考,比方說“中文房間”。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哲學家約翰·希爾勒就提出了一個思維實驗,叫作“中文房間”。他的假設是這樣的:假如有一個對中文一竅不通的人坐在一個密封的房間里,他手頭有一本英文手冊,上面有如何處理漢字字符以及回復的完整指示。外面的人通過一個窗口向屋子里的人遞紙條,上面用中文寫著問題,然后這個人依據手冊將對應的漢字字符組合成回答傳回給外面的人。那么,對于外面的人來說,這個屋子里的人是會中文的;但是實際上坐在里面的這個人卻不會中文!
那么,如果將這個房間換成計算機,將里面這個人換成計算機程序,那么計算機程序到底能不能真正“理解”語言?計算機到底是否具有智能呢?這就是這個思想實驗的深意。
2. 人工智能如何理解語言?
回到人工智能能否理解語言的問題上來,這個問題可能還取決于我們對人工智能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想象。目前,人工智能在自然語言處理、機器翻譯、語音識別等方面的進展有目共睹,在一些準確性或藝術文學性要求不高的場合,機器翻譯等類型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可以替代人類。
現在的人工智能語音助手——比如微軟的“小娜”已經能夠很好地理解自然語言了,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對聯機器也可以輸出超越黃庭堅的絕句,而基于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的人工智能技術還遠遠沒有達到它可能會有的“天花板”——正如夏笳在其科幻小說中所展現的利用人工智能做心理咨詢的場景,很可能就會在不遠的未來實現,而單單憑著普通人的理解,根本無法判斷你對面的究竟是一個人還是一個人工智能機器人。
3. 真正的人工智能將是什么樣?

那么這樣的人工智能是不是就達到頂點了?我們能否在有生之年看到真正的人工智能的誕生?真正的人工智能的出現,或許超越常人的庸俗想象。它在出現之后,就會自我優化,自我擴張,提升智能,直到計算能力也就是其智力超越人類幾千萬倍。到那時,人類對于人工智能的想法已經無關緊要,因為我們人類已經建立起巴別塔,創造了“上帝”本身。至于這個“上帝”會如何看待他的子民和創造者,根本無從猜測。
到那時,人工智能會變成什么模樣,我們并不知道。畢竟我們甚至都不能解釋自己的智能是如何產生的,不能解釋我們如何判斷一首詩的好壞,或者我們為什么能夠欣賞巴赫的音樂……這里,我們不妨回想一下劉慈欣的《詩云》:外星來的神一樣的文明發現自己無法寫出李白一樣的詩句,于是惱羞成怒生成了所有可能的詩句——但是他并不能判斷哪首詩“更好”。那么,面對一個這樣的數據庫,如果我們發明了一種人工智能,讓它找出所有“超越李白”的詩句,最后的障礙在于——我們是否相信它的結果?我們以一種什么樣的神秘標準來“理解”詩?它僅僅是一個基于數學原理的算法也好,還是智能遠超人類千萬倍的“神”也好,人工智能會以人的方式來評價詩么?就仿若這個終極疑問:人工智能會超越李白嗎?
(本文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志2015年9月刊《人工智能會超越李白嗎?》一文,作者:思故淵)
【有獎調研】如果百度知道各領域專家為您提供個性化服務,你會來體驗嗎?——點我拿獎品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