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毫無疑問是最受喜愛的作曲家,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充滿各種謎團,也為人津津樂道。尤其是他生命最后一年的大起大落和懸而未解的死因,兩百年來引來種種假想和戲說。1984年的電影《莫扎特傳》除了讓許多人看到一個玩世不恭的莫扎特,更讓“薩列里毒殺莫扎特”的傳說深入人心。

這部電影也許是很好的大眾娛樂,但正如音樂學家H·C·羅賓斯·蘭登所說,它的內容“和莫扎特的實際生平當然大相徑庭”。影片上映之初,羅賓斯·蘭登的朋友就勸他寫一本書以正視聽,其成果就是1986年完成、1988年出版的《1791:莫扎特的最后一年》。
美國音樂學家霍華德·錢德勒·羅賓斯·蘭登的事業以海頓研究為主。在海頓被廣泛忽視的年代里,他致力于挖掘、編訂、出版、錄制海頓的作品,并寫成五卷本巨著《海頓:編年和作品》,居功至偉。
莫扎特是羅賓斯·蘭登自幼鐘情的作曲家。在莫扎特研究方面,他主要寫了五本面向大眾的著作。除《1791》外,還有《莫扎特指南》(與音樂學家唐納德·米切爾合編,1956)、《莫扎特與共濟會》(1982)、《莫扎特的黃金年代》(1989)和《莫扎特和維也納》(1991)。
《1791》大致以時間為序,全方位展現了莫扎特最后一年的經歷。作者高屋建瓴,花了大量筆墨,從政治、歷史背景寫起,寫到當時維也納的市民生活,深入音樂家的地位、行業運作方式等諸多細節,從目錄就可管窺全書布局。在“莫扎特的維也納”“奧地利都城的音樂生活”、“皇家宮廷的舞會音樂”“新方向:教堂職位”“和共濟會弟兄共度的午夜”“為鄉紳而作的安魂曲”等章節中,我們不僅讀到莫扎特的音樂創作所涉及的政治、宗教、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也讀到一幅18世紀末維也納音樂生活的全景圖。作者在這樣的全景勾勒中,依靠大量一手史料展現莫扎特的種種際遇,厘清了許多誤解。
例如,眾所周知,莫扎特是第一個掙脫貴族和教會雇傭、擁抱市場沉浮的重要作曲家。在離開薩爾茨堡大主教、謀生于維也納的10年中,常常入不敷出,需要大量借債。又因莫扎特父親對兒子的婚姻極不滿意,因此素有傳言說莫扎特在維也納揮霍無度,其妻亦不善持家。
而實際上,當時并無如今的音樂版權制度,作品頻繁上演并不意味著作曲家能得到相應的收入。作曲家發布新作,常通過預售定價不菲的精裝刻版樂譜獲得市場行情和先期收入,若訂者寥寥,便無法出版;而職業抄譜員利用職務之便,在為作曲家抄譜后,多抄幾份來賣,因為價格便宜,甚至可以賺的比作曲家本人還要多。作曲家的演出收入也僅限自己參演或贊助人主持的演出,
作品流行開去,在別家上演,賺錢的是別人,作曲家拿不到一分一文。由此,莫扎特盡管創作頗豐且備受贊譽,他的經濟狀況還是時起時落。
至于“揮霍無度,持家無能”一說,羅賓斯·蘭登則從音樂家所需社交入手,歷數莫扎特需要出席的場合及其禮儀、置裝要求,甚至開列具體賬目,解釋了莫扎特的實際需求。此前網傳的“莫扎特日常作息圖”中,他一天僅睡四小時,創作時間也不多,而大段時間用于社交和待客,亦可為一旁證。加上18世紀醫療、衛生條件的不足,其妻體弱,常赴溫泉療養,開銷龐大。鮮有人知的是,莫扎特共生過六個孩子,僅兩個成活,這帶來的生活壓力也難以想象。一番計算之后便會發現,莫扎特作為獨立音樂人的艱辛,實在和如今體制外作曲家不相上下。
莫扎特并非不愿謀職。相反,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多時間里,他有過兩次認真而不幸的求職。1790年秋,他的經濟狀況幾陷絕境,便欲在新帝列奧波德二世宮中謀一職位,結果未有下文。半年后,聽聞圣士提反大教堂樂長病危,他又自薦應聘繼位,但樂長后來康復,求職自然失敗。而實際上我們也很難想象莫扎特若獲聘任,是否會重復薩爾茨堡的不快經歷。其時,維也納流行舞會,對舞曲音樂需求極大,帝國宮廷也請莫扎特寫了不少舞曲,且開價頗高。但可想而知,這類創作實在大材小用,莫扎特本人對此也有認識。他在一份收據上寫道:“對我所做的來說,給得太多;對我所能做的來說,卻給得太少。”羅賓斯·蘭登亦評道:“這是對最偉大的音樂天才的令人震驚的浪費,甚至是犯罪。”
從1791年的下半年起,莫扎特的境遇開始有了轉機,隨之而來的便是極度的繁忙。《安魂曲》《魔笛》《蒂托的仁慈》等幾部大作連軸壓來,當中還插進《單簧管協奏曲》等并不那么小的創作。莫扎特在寫完《魔笛》的大部分之后接到《蒂托的仁慈》的緊急委約,在18天內神速完成后者。這一陣忙碌在9月6日布拉格的《蒂托的仁慈》首演和9月30日維也納的《魔笛》首演時達到頂峰,也許也誘發了最后的疾病。
莫扎特的死因是音樂史上最引人矚目的謎團之一,更因“神秘黑衣人委約《安魂曲》”而引發種種聯想。如今,我們已經知道《安魂曲》不過是一個鄉紳虛榮心作祟,欲取名家之作充作自己的創作,因而不便透露身份,并非惡魔來襲。但由于當時醫療水準的低下,莫扎特的具體死因仍是未解之謎。羅賓斯·蘭登專辟一章討論這個問題。一方面,針對“薩列里毒殺莫扎特”一說,他從史料(包括薩列里自己的說法)入手,整理了這一說法產生和流行的來龍去脈;另一方面結合后世醫學研究,進行了醫學探討,推得可能的死因,辟謠詳實有據。
作者亦專章簡述作曲家的身后事,進一步為其妻康斯坦策正名。實際上,莫扎特死后,康斯坦策很快證明了自己作為音樂經理人的才華,在一個女性不便拋頭露面的時代,她主持出版、上演先夫作品,甚至把《蒂托的仁慈》演成一年一度的“音樂節”,獲得巨大成功,也幫助兩個成年的兒子展開事業。
凡此種種,羅賓斯·蘭登均憑極為豐富的史料,做了引人入勝的敘述。所用的不僅有書信等文字記述,更有賬本、地圖等資料,附錄中甚至給出莫扎特當時住所的結構平面圖和一部分服飾照片,并加以詳細解釋。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說,關于莫扎特的史料“多得超過我們的想象”。也因此,撰寫一部正視聽的著作才有可能。作為學者中的講故事高手,羅賓斯·蘭登此書內容豐富,又相當可讀,對專業人士和音樂愛好者來說,都是不可錯過的佳作。
(作者:楊寧)
經典音樂之旅還在國家大劇院11月音樂節
點擊詳情: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