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吃寄生蟲可以治病?

    不干不凈,吃了沒病,據說很有道理?

    孩子臟一點養,更健康,據說很靠譜?

    熱心腸先生今天開始的兩篇文章,或許能給你答案,因為關注的話題是——衛生假說。

    這假說有點傳奇,它是英國科學家Strachan在1989年提出的,說的是如果孩子在發育早期,接觸傳染性病原體、共生微生物(如腸道細菌)和寄生蟲太少,就比較容易得過敏性疾病。而原因是這限制了免疫系統的自然發育,特別是讓免疫耐受的建立產生缺陷。

    呃(⊙o⊙)…那什么是免疫耐受呢?舉個例子:

    花粉過敏的人和正常人的最大區別,是他們的免疫系統“不認識”花粉,只要一丁點花粉,就可能啟動強烈而不必要的反應,讓人很痛苦,這就是免疫不耐受;

    而正常人的免疫系統很早就“認識”花粉,花粉來了,免疫系統不會啟動反應,這就是免疫耐受。

    過去26年,衛生假說經常被人提及,也有很多實驗和統計數據來支持它。而剛剛過去的幾年,下一代基因測序技術等的發展,讓人們對腸道、微生物、寄生蟲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人類在不斷驗證衛生假說的同時也在修正它。

    熱心腸先生認為,新的衛生假說,勢必會帶來人類衛生、醫療、健康的巨大革命,建議每個期望帶給孩子、家人和自己健康的人都應該多關注。

    今天,我們先來聊聊“可怕的寄生蟲”治療某些疾病的顛覆性故事,看看這些故事是如何印證衛生假說的。

    諾貝爾獎和可怕的寄生蟲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屠呦呦、威廉·C·坎貝爾和大村智。這個獎名至實歸,因為這三位和其他很多科學家的共同努力,讓人類得以有效降低寄生蟲帶來的嚴重危害。

    但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知道,直到現在,每年還是有數以二十億計的人感染寄生蟲,幾十萬人因此失去生命:

    這就是可怕的寄生蟲!

    在衛生條件好的國家(包括中國的部分地區),它們貌似已經消失了,但實際上它們依然時刻威脅著人類健康!同時,它們也時刻威脅著牲畜的健康:


    僅僅在中國,由于豬囊蟲病,超過2億公斤的豬肉被丟棄,造成了超過1.2億美元的損失;肝囊型包蟲病,則在全球造成超過41億美元的損失!

    呃(⊙o⊙)…寄生蟲,豬也不放過,蒜泥狠!

    而且,寄生蟲本身也在不斷進化,比如已經發現有瘧原蟲能對抗青蒿素的了。不知道有沒有腸粉玩過《瘟疫公司》這個游戲:

    在游戲里,你可以選擇寄生蟲來感染全世界的人,并且可以為寄生蟲增強傳播能力、添加抗藥基因、提高突變率,以增強其致病甚至致命的能力。這樣,你制造的寄生蟲就可能感染并殺死全人類了!

    這真真有點反人類啊,設計開發者,也蒜泥狠!

    當然,游戲畢竟是游戲,不代表聰明的人類真的這么容易被寄生蟲消滅,但這也提醒人類,寄生蟲終歸不是那么好惹的。

    人蟲大戰,蟲贏還是人贏?

    我們來看另一面。

    雖然寄生蟲依然感染著二十億人,但從世界范圍來看:雖然寄生蟲疫苗的開發不如細菌或病毒疫苗順利,但在阻斷寄生蟲進入人體、治療寄生蟲病方面人類已經有了巨大進展:

    而下面這張圖,上了年紀的中國人應該不會陌生:

    上世紀50年代,中國人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掀起了消滅血吸蟲的運動,很多地方(如江西余江縣)在當時就宣布已經送走了瘟神,戰勝了血吸蟲病。

    實際情況可能有浮夸,但中國防治血吸蟲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雖然截至2011年底,中國還有454個縣(市、區)有血吸蟲病流行,但按計劃,中國會在2016年消滅血吸蟲病。

    而即便是在非洲,現在也有部分國家宣布消滅了某些寄生蟲病。這是人類聰明才智的充分體現,是值得驕傲的!但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寄生蟲被控制,過敏卻增加?

    近些年來,在許多富裕的發達國家(也包括中國的一些地區),感染寄生蟲的病例越來越少,而患上自身免疫疾病、過敏、哮喘等疾病的人則越來越多。

    而類似情況在寄生蟲病高發的落后地區也有發現:



    1993年,委內瑞拉科學家Neil Lynch發現,在委內瑞拉的貧民窟,接受了抗寄生蟲藥物的兒童更容易有過敏性疾病;


    在加蓬、越南等不同國家的研究中,接受了不同抗寄生蟲藥物的學齡兒童,都顯示出了更強的過敏反應;

    在一項針對2507位烏干達孕婦的研究中發現,在孕期接受了抗寄生蟲藥物的孕婦,她們的孩子有著更高的濕疹發病風險。

    有寄生蟲在,有些疾病不發生?

    科學家發現,感染了某些寄生蟲的人,患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明顯比那些未感染寄生蟲的人低。例如:

    毛首鞭形線蟲(記住這廝,后面它還會出現)感染與多發性硬化癥很少同時發生;而感染了寄生蟲的多發性硬化癥病人,相比于未感染寄生蟲的病人,病情更輕;阿根廷科學家Jorge Correale和同事則發現,感染寄生蟲后,可防止多發性硬化癥癥狀復發。

    一些兒童,備受特應性皮炎的折磨,癢啊癢,撓啊撓,有些部位的皮膚從來沒有完整過。而有科學家發現,如果孩子體內發現有美洲鉤蟲、似蚓蛔線蟲、毛首鞭形線蟲等寄生蟲,他們得特異反應性過敏疾病(特應性皮炎就是其中一種)的風險會降低。


    在印尼的一項研究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體內,都沒有發現微絲蚴(一種寄生于淋巴結、淋巴管、心臟及大血管中的寄生蟲)的存在,而40%的健康人體內發現了這種寄生蟲。

    上面這些可能還是比較初步的觀察,但它們已經帶給人啟發——當我們在宣布戰勝寄生蟲的時候,是否要認真考慮以下三個問題:

    • “敵人”是被消滅了,但自家是否也折損了八成?

    • 我們很可能只是贏得了戰役的勝利,而不是整場戰爭?

    • 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和寄生蟲之間其實本來并不需要有戰爭,而只需要謀求與它們和平共處?

    所以說,人蟲大戰,誰贏誰輸?很難講吧。

    有些病,試試吃點寄生蟲?

    科學家、醫生、商人甚至個別患者自己,則在用實踐證明與寄生蟲和諧共處是有好處的,下面就是一些會讓你腦洞大開的故事:

    便便里的寄生蟲拯救美國加州男。

    這張圖是毛首鞭形線蟲,上面我提醒過大家記一下它的名字。在下面這些文字里,它是救人的主角之一:

    它每年造成7-10億人感染,但這“壞”蟲居然可以用來治病?!是的,熱心腸先生這就給你講一個魔性故事——泰國女孩便便里的毛首鞭形線蟲卵,居然治好了一個美國加州男的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讓人痛不欲生的炎癥性腸病(IBD),很多時候,連醫生都沒有太多辦法對付它。

    而故事里的加州男不信邪(加州人民的探索精神貌似都比較強?),醫生不能給他太多建議,他就自己去搜索,終于發現了塔夫茨大學的Weinstock在做用寄生蟲感染治療自身免疫疾病的研究,這給了他很大啟發。

    (Weinstock,這位牛人即是胃腸病學家又是寄生蟲學家還是免疫學家,巨牛,我后面還會提到他的研究)

    于是,他做出了自己的大膽選擇并且有了驚人的效果:

    2004年,他飛到泰國,在當地寄生蟲學家的幫助下,隨一杯生理鹽水喝下去了500個毛首鞭形線蟲卵,這些蟲卵來自一個當年9歲的泰國小女孩的便便:

    3個月后,加州男又喝下去1000個蟲卵,這些蟲卵抵達他的腸道并在那里孵化和發育成熟,成蟲長成后,會將頭埋進腸壁;

    就這樣到了2005年年中,他已經基本感受不到腸炎的癥狀了,并且除了偶爾要服用一些抗炎癥的藥物外,不再需要服用其他任何藥物;

    結腸炎癥狀消失這個結果,是非常令人震驚的!

    因為單純毛首鞭形線蟲的感染,就可能造成腹瀉、腹痛、惡心、嘔吐等消化道問題,而在一些極端案例中,還會有脫肛,嚴重的感染也會造成貧血并阻礙兒童的正常生長發育:

    但在這個幸運的加州男身上,寄生蟲的感染非但沒有加重他的癥狀,還讓癥狀消失了!太魔性了!但魔性不止于此:

    2008年,加州男去醫院做檢查,發現便便里的寄生蟲卵從2007年超過15000個/克降到了7000個/克;伴隨著蟲卵數量的減少,他感覺結腸炎的癥狀又回來了。

    OMG,怎么辦?

    他又趕緊吃了2000個蟲卵!果然,幾個月后,癥狀又幾乎銷聲匿跡!而結腸鏡復檢發現,結腸里,只要有寄生蟲在的部位,炎癥就很少或者根本不存在!

    這位加州男,請受熱心腸先生一拜,呵呵。

    在動物身上發現了什么?

    講完加州男的故事,讓我們回到科學實驗上。

    畢竟一個加州男成功了,并不能代表更多人也可以這樣做;成熟的療法,需要更多嚴謹的觀察、實驗和臨床驗證。

    我們把時間撥回到N年前:

    1999年,劍橋大學的Anne Cooke教授和團隊發現,用曼氏裂體吸蟲感染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模擬人的一型糖尿病),只有28%的小鼠發展成為糖尿病,而沒有感染寄生蟲的小鼠中,有73%都得了糖尿病。

    1999年,啟發加州男治療結腸炎的Weinstock和同事第一次發現寄生蟲能保護老鼠不得結腸炎,這個消息當時引起了轟動;

    2004年,都柏林圣三一學院的研究團隊,進一步證實用寄生蟲感染人工誘導的結腸炎小鼠,可以阻止癥狀的發作。

    加州男真幸運是不是?科學剛有結果,他就得到了治療腸炎的靈感!

    而現在,在猴子身上,科學家們也有了發現:

    2012年,美國紐約大學的免疫學家P’ng Loke發現,患有慢性腹瀉的猴子,感染豬身上的寄生蟲后,不僅腹瀉得到緩解,而且腸道菌群也發生了顯著的積極變化。現在,他正在人身上做相關的研究。

    豬身上的寄生蟲?!難不成它們會成為拯救人類的英雄?!偷偷先告訴你一下,真的有人在用了(目前主要是豬毛尾線蟲),而且有效!

    當然,有個事,我也不會忘了告訴你,接種豬寄生蟲的獨門秘籍是:需要每2-3周接種一次。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這是因為人并不是豬毛尾線蟲的天然宿主(顯然,豬才是……),多次接種才能保證豬毛尾線蟲不會很快被人體清除。

    呃(⊙o⊙)…我們繼續!

    2015年,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Mark Woolhouse和團隊在肯尼亞養了500頭牛!500頭,真真好大一筆財產啊。

    他們記錄了這些牛從出生到一歲期間的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的感染數據,發現被一種比較溫和的寄生蟲感染過的牛,感染致命性東海岸熱的可能性會降低89%!

    難不成這寄生蟲還有類似于疫苗的效果?或許,這就是所謂的以毒攻毒,以火攻火?他們說,這或許可以給人類對抗瘧疾提供一些新思路。

    魔性!

    在人身上,有什么魔性結果?

    說實話,熱心腸先生覺得加州男的故事,就是迄今為止最魔性的,而且還有點勵志——患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積極治療,而這位加州男向我們展示了如何依靠科學解決自己的問題(當然,腸粉們不要輕易自己試,加州男治療的過程還是有科學家和醫生全程指導的)。

    我們來說說其他魔性故事:


    2004年,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免疫學家David Pritchard在人身上(包括他自己!)感染寄生蟲,以求能夠解開自己20年前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野外考察時觀察到的困惑:當地人被寄生蟲感染,但幾乎不受哮喘、花粉過敏和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的困擾。到如今,他和團隊已經發現了眾多支持寄生蟲感染降低過敏性疾病的證據。


    2005年,Weinstock(上面多次提到)公布了兩個令人震驚的臨床實驗結果:

    在3個月內,有29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每2周吃下2500個豬鞭蟲卵,其中有44.8%的患者病情得到改善,而沒有吃蟲卵的23名患者,只有17.4%得到改善;

    在另一個關于克羅恩癥的非對照研究中,29名患者,在6個月內,每3周吃2500個蟲卵。6個月后,有23人效果明顯,其中21個人感到癥狀基本緩解。

    2008年,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神經生物學家John Fleming主持的一項實驗中,給多樣性硬化癥患者每兩周吃2500個豬鞭蟲卵。他們驚奇的發現,患者的病灶數從平均6.6降到了2,而停止實驗兩個月后,病灶又恢復到5.8!

    這實際上也側面印證了上面提到的一個現象:毛首鞭形線蟲感染與多發性硬化癥很少同時發生。

    2015年,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的Cinzia Cantacessi和團隊發現用美洲板口線蟲感染乳糜瀉(一種對麥麩等過敏會引起嚴重腹瀉的腸道疾病)患者,發現癥狀減輕,同時患者的腸道菌群變得更加豐富,有益菌群也因此蓬勃生長。

    以上這些觀察、實驗和臨床結果,似乎都預示著用寄生蟲治療一些疾病,很靠譜。

    這會給商業公司什么機會?

    在應用上,商業公司的嗅覺往往最敏感,在寄生蟲療法的研究并不太深入的時候,就已經有人瞄準了這方面的機會,有專門的公司經營相關業務。

    他們都能干些什么呢?

    自體寄生蟲移植

    2007年,Aglietti和Lawrence在美國開了一家叫“自身免疫療法”的公司,這哥倆從病人自己的糞便中提取和培養寄生蟲,然后輸送回病人體內以求治療疾病,每次收費2000-3000美金。

    真不便宜啊,但顧客蜂擁上門(誰讓美帝得過敏和自身免疫病的人那么多),哥倆眼看要成為土豪了。

    只可惜好戲不長,2009年,美國FDA規定寄生蟲屬于生物制品,必須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才可以用于治療疾病。但他們的公司沒有相關資質,于是史上第一家寄生蟲創業公司就此關門。

    但Lawrence還在繼續這個事業,他把公司搬到了離美國不遠的墨西哥,在這里繼續為水深火熱的美國人民提供寄生蟲干預服務,繼續掙著崗崗的美元!

    賣寄生蟲卵

    而有公司在關注毛首鞭形線蟲卵、豬鞭蟲卵的商業化,相信很快會有被嚴格驗證和監管的產品面世,這其中有大佬級企業參與:

    德國福克制藥和美國堡壘生物科技,他們野心很大,不僅希望能將寄生蟲療法應用于腸炎、克羅恩病、多樣性硬化癥,還在研究是否可應用于牛皮癬、一型糖尿病甚至兒童自閉癥!

    這會是這些疾病患者的福音么?我們拭目以待吧。

    開發藥物?

    有一些科學家則認為寄生蟲總歸是“不友善的”,活的寄生蟲和它們的卵感染人體后產生的治療效果,理論上是它們分泌出的特定化學物質起的作用。

    美國貝勒醫學院的Hotez和Weinstock(看到這里的腸粉辛苦了,還是上面提到過的Weinstock)都在做一些研究,希望能夠找到這樣的化學分子,就像在霉菌中找到青霉素一樣。他們已經有了一些進展,比如發現了寄生蟲分泌的一種蛋白能抑制白細胞的活性,而另一種蛋白有抗凝作用。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MargaretHarnett和團隊,則發現了一種絲蟲產生的糖蛋白ES-62,能很好地抑制小鼠的關節炎,并能抑制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體內的炎癥反應。

    或許在這樣的研究中,我們真的可以找到類似于青霉素的物質?也不知道哪家藥廠盯上了這些研究,有誰知道可以告訴下我。

    寄生蟲和人到底什么關系?

    好了,熱心腸先生洋(mò)洋(mò)灑(jī)灑(jī)寫了五千多字,能看到這里的腸粉我為你點贊!

    不過我想你會和我一樣,腦子里已經有了許多問題:

    • 這一切到底是為什么呢?

    • 寄生蟲可能會分泌某些物質來幫助人對抗疾病,但它們還改變了什么?

    • 據說有寄生蟲在,人的免疫系統才可以得到完整而充分的鍛煉,是這樣么?

    • 據說寄生蟲能改變人的腸道菌群,以造福于人,是這樣么?


    此處必須來張圖,你懂的?

    • 據說有些寄生蟲促進了白介素IL-22的分泌,這樣人的腸道就更容易被修復、粘液也會更厚;據說有些寄生蟲激發了二型輔助T細胞(Th2)的活躍,能更好對抗炎癥;據說有N種免疫細胞,包括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都可以被寄生蟲誘導出更高的活性;據說。。。

            呃(⊙o⊙)…是這樣么?

    • 還有人說,在進化過程中,人和寄生蟲形成了強烈的共生關系,當人太慷慨也太不講衛生的時候,就會讓“老朋友”寄生蟲起賊心,全面攻占人的身體,最終霸占讓人死亡。而如果人略有吝嗇講究衛生,則可以長期共處,互利互惠。

          這,你相信么?

    • 身體里有少量寄生蟲真的有益?以后體檢,是不是可以像測血壓的范圍一樣,測一下寄生蟲的含量是否在正常的區間值?

    我想今天熱心腸先生也無法確切地解釋這些問題,就干脆把這些問題留在這里,供大家思考,也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解答。

    最后,讓我回到“衛生假說”。

    寄生蟲治病的故事,不知道是否讓你覺得衛生假說恐怕還真有點道理?

    但知道了衛生假說,在我們希望帶給孩子、家人和自己健康的時候,難道就是多接觸臟東西、多玩泥巴這么簡單么?

    衛生假說已經有了一些修正,修正過的內容是什么?應該如何讓它科學地指導我們?

    請聽下回分解!


    參考資料

    小黑,《人蟲戰爭1-3》,請看本期熱心腸先生微信公眾號另三篇文章

    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30422-feeling-ill-swallow-a-parasite

    http://www.thenakedscientists.com/HTML/articles/article/the-hygiene-hypothesis-unraveled/

    https://www.sciencebasedmedicine.org/worms-germs-and-dirt-what-can-they-teach-us-about-allergies-and-autoimmune-diseases/

    http://www.besthealthmag.ca/best-you/health/can-hookworms-cure-allergies

    http://io9.com/5933615/why-doctors-are-treating-allergies-with-parasitic-worms

    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helminthic-therapy-mucus/

    http://clippings.ilri.org/2015/04/21/parasites-to-the-resuce-study-suggests-dual-infections-may-help-control-livestock-and-human-infectious-diseases/

    http://www.infectionlandscapes.org/2011/12/helminths.html

    http://www.talkingpost.org/parasites-to-the-rescue/

    熱心腸先生原創文章!授權轉發請郵件聯系:

    lanch@biomed.tsinghua.edu.cn

    熱心腸先生=熱心幫助人+搞腸道健康+清華理科男。只分享靠譜,不賣弄高深。科學可有爭論,文章更可探討,期待與您多交流。

    • 發表于 2015-11-04 00:00
    • 閱讀 ( 847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