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居住的地球只是銀河系中的千億行星之一,而收留地球的銀河系又僅是浩瀚宇宙中的千億分之一,面對茫茫星海中的無限可能,人類更愿意相信自己并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然而1950年,意大利天文學家費米(Fermi)提出了心中的疑問:外星人都在哪呢?由此發展出著名的費米悖論(Fermi Paradox),對地外文明存在的過高估計和缺乏證據證明這些文明的存在,費米悖論促使人類正視上述二者之間的矛盾。下面,就來看幾條比較受到認可的對費米悖論的解釋。
宇宙太廣闊?
這是最簡單、被認可度卻是最高的一種解釋:宇宙真的太大了。地球與銀河系內其他疑似有地外文明的星球間的距離雖然只有幾千光年遠,但卻幾乎已經無法與之進行雙向的電磁交流(目前唯一為人類所知的與地外文明通訊的方式),再放眼其它星系,這個距離可能長達數百萬光年,能夠互相找到的希望著實渺茫。
科學家太粗心?
另一些人認為,人類對太空的搜索還不夠仔細。目前,人類的絕大多數地外文明搜尋(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SETI)都依賴于少量的幾個分散在全球的望遠鏡陣列,且至今尚未有任何新發現。2015年早些時候,俄羅斯億萬富翁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投資了一項1億美元的新項目:Breakthrough Listen,旨在利用目前地球上最大的兩個射電天文望遠鏡(位于美國西弗吉尼亞州的綠岸天文臺和位于澳大利亞的帕克斯天文臺)對宇宙進行最徹底廣泛的搜索,尋找地外文明的存在的跡象。待項目完工,人類距清楚地解釋費米悖論就又近了一步。
前途太兇險?
如果在啟用Breakthrough Listen項目的10年后,人類仍未發現任何地外文明的信號,那么問題就嚴重了。根據羅賓?漢森(Robin Hanson)教授提出的大過濾器(Great Filter)假設,宇宙中存在智能生物終結站:大過濾器,所有智能生物的生命形態將在通過大過濾器時,以自我毀滅等形式終結,地球要么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個順利通過大過濾器的星球,要么是最接近大過濾器的星球(在地球之前的全部智慧星球已被毀滅)。前者實在是無比幸運,但后者又令人毛骨悚然,根據現有的數據,人類依舊無法知道自己的處境更偏向這兩者可能中的哪一種
無獨有偶,中國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在他的科幻小說《三體》(2015年獲雨果文學獎)中提出的“黑暗森林”理論,也將地球文明置于了一個兇險的位置。所謂“黑暗森林”理論,其實就是一個宇宙背景版的囚徒定律:假設兩個嫌疑犯被隔離審訊,如果兩人都不招供則各判一年,如兩人都招供則各判八年,如只有其中一方招供則釋放招供方而判不招供方十年。在不知道對方會如何反應的情況下,嫌疑犯只能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反應,即招供出對方。對應到宇宙中,如果宇宙中的一個文明探測到另一個未知文明的存在,在無法判斷對方對自己是否有害的前提下,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在對方發起進攻前消滅對方。根據“黑暗森林”的假設,人類現在向宇宙中廣泛地釋放信號的行為無疑是危險的。
正如已故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說過的那樣:“我們要么是唯一的文明,要么不是。二者同樣可怕。”
文明太落后?
也有人認為,現有的地球文明太落后,還有能力創造出足以與地外文明溝通交流的工具,而外星人們就在不遠處等待人類的發展和呼喚。現在還不能否認這種假設的可能性,但在科技發展到特定的水平之前,人類依舊無能為力。
沒人陪我們玩?
最后,也是最令人不安的一種解釋是:地球真的是這個宇宙中孤獨的存在。直至今日,人類依然不知道多細胞生物是如何在地球完成演變,更不知道單個細胞是怎么演變成復雜的有機體,最基礎的生命起源和水的來源也是未解之謎。地球處在太陽系中溫度最合適的宜居帶(habitable zone)上,而人類又在地球上選擇了最合適的時間發展文明(在恐龍絕跡后才出現人類的進化),這一切都只是巧合么?科學至今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與已經138億歲高齡的宇宙相比,只有幾千歲的地球文明實在微不足道,它也許真的只是廣袤宇宙中的一個巧合,并將繼續孤獨的旋轉。

直到能夠證明地外文明存在的確鑿證據出現之前,人類都將作為茫茫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物孤獨地隨著地球漂泊,這一切使得燦爛多彩的人類文明和神奇美麗的地球顯得格外璀璨和特別,也時刻提醒著居住在這顆寶貴的蔚藍星球上的人類保護好這片沃土的重要意義。
(科學之家,譯審/編輯:ZH Cello)
有知識,你就來!百度知道日報開放入駐,還猶豫什么,快來報名!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