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甲彈威力很大,但是坦克或者軍艦的裝甲又大多是傾斜的,問題來了,穿甲彈是怎么防止不跳彈的呢?
神奇的轉正效應
跳彈現象很常見,這也是很多炮彈一直面臨的老大難問題,直到現在也不能說已經完全解決了跳彈的問題,只能說,比以前解決的更好了而已。下面,咱們來看看一些跳彈示意圖。


就算不發生跳彈現象,還有可能出現另一種情況,就是穿甲彈的彈頭到坦克或者軍艦厚厚的裝甲里面走一趟,然后,它居然又跑出來了,如下圖:

問題不少,怎么解決呢?
“問過之后便會有收獲”,圣經如是說。這不,一個神奇的“轉正效應”來了,坦克車體或者軍艦正面裝甲的傾角越來越大,這導致尖錐狀的普通穿甲彈容易被傾斜裝甲彈開,但是呢,人們后來發現,如果彈頭不是尖錐狀的,而是鈍頭的,那么穿甲彈在接觸傾斜度很大的裝甲時,可以讓穿甲彈“轉正”,從而更容易擊穿裝甲,如下圖:

發現轉正效應后,各國紛紛在穿甲彈的頭部套上一個鈍頭,這個鈍頭叫做穿甲彈的“被帽”,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鈍頭被帽穿甲彈就出現了。
然而,穿甲彈的被帽雖然提供了神奇的“轉正效應”,但是呢,有個問題,就是這個被帽增加了飛行時的阻力,這會導致穿甲彈的速度變慢,穿甲效果會減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又在被帽前面加上一個尖錐狀的東西,它叫做“風帽”。

搞了半天,這不就又折騰回來了嗎?彈頭從尖錐狀變成鈍頭,再變成尖錐狀。其實不是的,風帽和被帽都是材質相對較軟的那種,跟目標的裝甲一接觸后,它們就會變形,或者融化,還可能被彈飛,真正起到穿甲作用的,還是后面的穿甲彈。

穿透1米厚裝甲
清楚了穿甲彈奇妙的轉正效應后,咱們再來看看穿甲彈到底有多厲害。


我國的穿甲彈并不差,上面的圖片展示也許還不能讓大家知道我國的穿甲彈到底有厲害。別急,咱們再接著看。

多種多樣的穿甲彈
關于穿甲彈,其實還有很多有趣的知識,比如,有的穿甲彈,造型很特別,叫做“脫殼穿甲彈”,顧名思義,這種穿甲彈在飛行的時候會把“外衣”脫掉,還真有點兒金蟬脫殼的意思呢。


上面這種穿甲彈長得怪不說,關鍵的是,飛行時它為什么要把自己的“外衣”脫掉?很多人一看到穿甲彈的這種造型,第一個冒出的疑問肯定是,它為什么不是流線型?中間搞那么一大坨,這是幾個意思?
原因其實不難理解。
一、很容易就能明白,穿甲彈屬于動能武器,要想帶來更好的穿甲效果,必須使用高密度的彈芯,你想呀,相同的體積和相同的速度下,是一根鐵棍戳在你身上疼,還是一根泡沫棍子戳在你身上更疼些?顯然是鐵棍,因為鐵的密度大。
因此,穿甲彈一般使用鎢合金、鈾合金等高密度材料。因為相同的體積下,鎢、鈾的重量大約是鐵的2.4倍,鋁的7.1倍。
既然重量越大,效果越好,那就把彈頭做得粗粗的唄,這樣不就可以了嗎?顯然這是行不通的,尤其是像鎢合金和鈾合金,它們本來就已經很重很重了,你再把它做得粗粗的,那么就需要大量的彈藥,才能把它發射出去,彈藥少了它根本就跑不遠。
二、彈頭越小,而彈藥越是充足,那么彈頭打得就會越遠。而要想使彈藥變多,唯一的辦法就是使用大口徑的火炮,因為火炮的口徑越大,就越能裝下更粗的炮彈。
但是,問題又來了,剛才我們說,彈頭太粗的話不好,得使用比較細的彈頭,但是這樣的話,就不能使用大口徑火炮發射了!因為小的彈頭和很大的彈殼是不能結合在一起的。
怎么辦呢?好辦,套上一個殼就行。

如上圖,比較細長的那根就是彈頭,它很重,用來穿甲,同時因為它比較細長,無法使用大口徑火炮發射,于是就給它套了一個較輕的“殼”,這樣的話,它就能使用大口徑火炮發射了。
到這里,有網友可能會納悶,套上了這么一個殼,也就是彈托,那么在飛行的過程中豈不是阻力大,很礙事兒?
沒錯,確實如此,但是不用擔心,因為彈托和彈頭不是死死地結合在一起的,穿甲彈發射后,彈托在空中遇到的阻力很大,這個阻力會讓它從彈頭上脫落,而彈頭不受影響,會繼續前進。所以,這樣的穿甲彈,就叫“脫殼穿甲彈”。如果彈體的尾部有尾翼,那么叫做“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脫殼穿甲彈的好處是,加上各種尺寸的彈托后,穿甲彈就能從各種尺寸的火炮上發射了,這確實是一個很棒的設計。為了穿甲,人類也是蠻拼的。而所有的努力只是為了避免在戰爭中說出那一句話:“很抱歉,我們未能穿透他們的裝甲。”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